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认识北京的蛇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5-01-21 21:53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10月11日在中国云南昆明正式拉开帷幕。生物多样性保护,让我们从了解家园的物种开始。《认识北京的蛇》文章刊载于《大自然》杂志2021年第4期,该期杂志主题策划即以“京津冀生物多样性”为背景,汇集多篇重量级文章。本文对北京地区的蛇做了科学详细的介绍。

认识北京的蛇

北京植物园的红纹滞卵蛇 (周达康 供图)

  北京地区生活着众多蛇类,有栖息于市区的红纹滞卵蛇、赤链蛇和虎斑颈槽蛇,还有生活在远近山区的小型蛇类及无毒蛇,种类繁多、形色各异。近年来,一些蛇类的新发现记录给北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不同的色彩。

  大多数人对蛇都有偏见,这一点从“蛇”字的汉字演化过程中不难看出来。甲骨文中“蛇”字是一条形如简笔画般的符号;金文则更表示出人和蛇的关系,字形很显然是一只竖起头颈部、矗立不动与人对峙的眼镜蛇。提到蛇,人们也总是联想到“潮湿”“冰冷阴暗”“黏糊糊”“阴险”等不好的词汇。

  蛇是自然生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生物链的角度而言,它们往往是第一级肉食动物,是将素食类消费者所产生的能量向更高级消费者传导的重要环节;从演化的角度而言,蛇作为特化最极端的一类生物,展示了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非常大差异的环境适应结果。如果从自然的角度去描述蛇,那它们无疑是成功且伟大的陆地征服者。     

  北京城区的常见蛇

  作为内蒙古、东北与华北三个动物地理区的交界点,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的交汇处,北京地区有着北方少有的蛇类多样性。在这片由第二地理阶梯过渡到第三阶梯的区域内,目前已知分布有 17 种蛇类。它们或色泽鲜艳或其貌不扬,或小巧且隐匿或巨大且肥硕,形形色色、丰富多样。

  红纹滞卵蛇(Oocatochus rufodorsatus)

  北京中南部平原地区近水的地方栖息着红纹滞卵蛇,是一种小型的半水栖蛇类,生活在河岸或池塘边。在北京海淀区的各个公园(如植物园、圆明园和颐和园)的荷塘水岸都有可能碰到这种以蛙类和小鱼为食的蛇。

  红纹滞卵蛇是生存受到很大威胁的蛇类,它们过于依赖水源栖息地,一旦栖息地被破坏,它们也会随之消失。20 世纪 80 年代,北京的一些非公园水体(包括西直门附近的河道)都栖息着红纹滞卵蛇。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小池塘被填平盖楼,泥土的河岸也被水泥硬化工程取代,红纹滞卵蛇的分布范围明显缩减。直到近十年才慢慢恢复,并有逐渐向周边扩散的趋势。

  红纹滞卵蛇之所以名为“滞卵蛇”,是因为其为一种卵胎生蛇类。大多数蛇类都是卵生,即母蛇产卵,蛇卵再孵出小蛇。卵胎生的蛇类没有硬化的卵壳,母蛇直接生产出由一层薄薄的卵膜包裹着的小蛇,小蛇挣脱出卵膜就可以自由活动。相较其他蛇,红纹滞卵蛇在陆地上的行动能力较弱,更容易被鹭鸟或食肉的小兽等天敌捕食。而在水中游弋的时候,很多爬行动物与鱼类都将其视为食物,其中就包括赤链蛇与虎斑颈槽蛇。

  赤链蛇(Lycodon rufozonatum)

  它们是东亚非常广布的物种,从远东一直向南到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都有分布。在北京平原和浅山区近水的地方,都可以见到其身影。北方地区的赤链蛇体色更红且个体更小,很少有超过 1 米的个体;而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区的赤链蛇体形巨大,甚至有体长将近 2 米的巨物。

  因分布广泛,赤链蛇很早就被我们的祖先熟知。《本草纲目》中记载:“赤楝,红黑节节相见,俨如赤楝、桑根之状。”在北京山区的农村,人们称其为“杏树根子”或“桑树根子”。赤链蛇捕食鱼、蛙、啮齿动物和鸟,是一种食性非常广的蛇,甚至比王锦蛇更广泛。如果将每一种食物都摆在面前,王锦蛇更愿意选择鸟或鼠,而赤链蛇可能会把每一种食物都吞进肚子里。北方山区的赤链蛇甚至会吃鞘翅类的昆虫。

认识北京的蛇

雾灵山的赤链蛇(左);赤链蛇幼体捕食麻蜥(右) (张路杨 供图)

  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它们是另一类平原水岸边的蛇类捕食者,主要捕食鱼和蛙类,但食性庞杂,会捕食成群的蝌蚪,也会吃从嘴边爬过的鞘翅类昆虫甚至其他水栖蛇类。虎斑颈槽蛇白天在离水近的地方活动,尤其是北京四环以外的河边、池塘边以及 2 有溪流的山区均能见到。

  如果在野外遇蛇,建议不要主动打蛇或攻击蛇,更不要尝试用手捕捉。因为像虎斑颈槽蛇这样有与捕食者对峙行为的蛇,在对峙后多会选择赶快溜走,不与人直接冲突。

  总体来说,蛇在生态链之中处于一个较低的生态位,很多动物都会捕食蛇。为此,蛇也演化出了多种多样的防御机制:有的具有毒牙,有的具有可以分泌强刺激性黏液的颈后腺。如果我们在野外惊动了一条蛇,应该选择主动后退,不要进一步给它更多的威胁或压力。

  白条锦蛇(Elaphe dione)

  在平原地区远离水岸的地方,栖息着 2 种以啮齿动物为食的蛇类:赤峰锦蛇与白条锦蛇,它们是广义的“鼠蛇”。白条锦蛇是华北平原和浅山地区很常见的蛇,在北京城市中心的公园(比如天坛公园或玉渊潭公园)和各个大学的校园绿地,或近郊区(比如顺义或丰台西部的农田果园遇到白条锦蛇都不意外。

认识北京的蛇

雾灵山的白条锦蛇

  白条锦蛇是一种中小型蛇类,我们日常能见到的基本都是 1 米左右的个体。华北地区的白条锦蛇有 2 个主要类型:山区的棕色型和平原地区的黄色型,可以看出北京地区的白条锦蛇很适合华北地区的山地丘陵环境,棕黄色的花纹使它们在自然中不容易被发现。前边提到锦蛇属的蛇多以啮齿动物和鸟类为主要食物,但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小白条锦蛇也吃甲虫或者小型蛙,甚至是小蜈蚣。

认识北京的蛇

赤峰锦蛇 (史静耸 供图)

  北京山区的无毒蛇与大型蛇

  如果我们继续向山区探索,那么蛇的种类会逐渐增多。北京的中低山区生活着 9 种无毒蛇,有的体形粗壮巨大,如黑眉锦蛇、王锦蛇、乌梢蛇及团花锦蛇;有的体形玲珑袖珍,如黑背白环蛇、刘氏白环蛇、黑头剑蛇、黄脊游蛇及玉斑丽蛇。

  在北京山区生活的大型蛇多日间活动,以鸟、啮齿动物为食,只有乌梢蛇嗜食蛙类。在这些大型蛇类中,最为常见的是黑眉锦蛇(Elaphetaeniura taeniura),分布范围从我国华北一直向南至泰国及印度尼西亚,纵跨的纬度达 30 度。从南到北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气候也使得黑眉锦蛇有很多个亚种,有纯蓝色的、也有鲜艳黄色条纹的。北京分布的黑眉锦蛇是指名亚种,可以理解为一个物种的很多个亚种里最先被命名的那一个,其他的亚种都需要和这个模式亚种进行比较。

认识北京的蛇

黑眉锦蛇 (张路杨 供图)

  相比其他亚种,北京地区的黑眉锦蛇个头有点小,最大体形在 2 米上下,而最大的黑眉锦蛇台湾亚种可以长到接近 3 米。在北京地区,黑眉锦蛇的主要食物是各种山地树林栖息的啮齿动物和中小型鸟类。比较典型的生境是北京植物园的樱桃沟,这里林间鸟类和松鼠的数量非常多,为黑眉锦蛇提供了大量的食物。

  黑眉锦蛇的脾气很差,受到惊扰时会发出非常剧烈的喘气声吓唬对方,同时也会看准时机迅速逃逸。如果这两个办法都不奏效,它们还会释放自己泄殖腔附近肛腺分泌的非常难闻的分泌物,达到逃跑的目的。

  北京山区的小型蛇类

  生活在北京山区的小型蛇类多以蜥蜴和蛙类为食,黄脊游蛇和黑头剑蛇在日间活动,而黑背白环蛇(Lycodon ruhstrati)、刘氏白环蛇(L. liuchengchaoi)及玉斑丽蛇(Euprepiophis mandarinus)则完全是夜行动物。

认识北京的蛇

黑头剑蛇 (史静耸 供图)

认识北京的蛇

黄脊游蛇 (史静耸 供图)

  黑背白环蛇一种中小型蛇类,全长不到 1 米,细长且灵活的身体可使其在林下的枯枝落叶中快速追赶猎物。食物主要是各种蜥蜴,包括壁虎、麻蜥和石龙子等,也捕食蛙类和啮齿动物。

认识北京的蛇

黑背白环蛇 (史静耸 供图)

  刘氏白环蛇和黑背白环蛇一样,刘氏白环蛇是这两年最新发现的北京分布的蛇类,个头比黑背白环蛇更小。刚出壳时甚至比筷子还要细,同样红黑相间的体色使其很容易被错认成赤链蛇。

认识北京的蛇

雾灵山的刘氏白环蛇 (张路杨 供图)

  玉斑丽蛇一种中小型的洞穴栖蛇类,头部钝圆且不像其他锦蛇类有明显的颈部。圆筒状的体形是典型的洞穴栖蛇类特征,在钻洞时可以更好地减少阻碍。玉斑丽蛇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洞里休息,黄昏开始活动,会循着啮齿动物的气味找到它们的地下巢穴,吞食啮齿动物幼崽。玉斑丽蛇绞杀大型猎物的能力很弱,它们的嘴较其他锦蛇小很多,只专注于捕食啮齿动物幼崽。

认识北京的蛇

雾灵山的玉斑丽蛇 (张路杨 供图)

  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我们在北京的北部山区考察时,当地人谈到驴籀子(驴的口嚼棍)这种蛇,有些上年纪的老人会很生动地讲述一个传说,说这种蛇头尾非常细而躯干粗大,爬行缓慢,与人相遇时会试图跳起来与人比高,人们要将自己的鞋子扔起来以防御。事实上,在东北亚地区都有亚洲蝮属日本蝮蛇类似的奇怪描述。而驴籀子其实就是短尾蝮。这些典型的蝮蛇类管牙蛇会比大多数蛇更倾向于在受到威胁时攻击捕食者以自卫,短粗的身体意味着更大量的肌肉附着于躯干骨骼之上,这样的身体结构使蝮蛇在扑咬的时候获得了更大的爆发力,部分种类甚至可以攻击相当于自身 1/3 体长的范围,从人类的视角来看,就像是“跳起来一般”。

  北京地区生活着3种蝮蛇,短尾蝮生活在北部低海拔山区,离城市最近的栖息地在海淀区西山一带,昌平、密云、怀柔和延庆各区都有分布。而西伯利亚蝮和华北蝮的栖息地更高一些,出现在海拔1200 ~ 1500米的高山地区。北京东部的雾灵山和密云北部的山区栖息的是西伯利亚蝮;西部太行山脉的百花山和小龙门高海拔地区栖息着华北蝮。

  这些蝮蛇的习性很相似,大多数时间会趴在一个平台状的物体上晒太阳,如石头、倒下的大木头或者景区的水泥台阶之类的地方。身体获得足够的热量之后,分布海拔较低的短尾蝮会到水边去捕食林蛙或者路过的啮齿动物;栖息在八达岭山区灌木丛坡地的短尾蝮,会守株待兔地等着那些小型雀鸟落在它们附近;而栖息地海拔更高的西伯利亚蝮和华北蝮会捕食路过身边的啮齿动物,或者直接去寻找其洞穴。

认识北京的蛇

华北蝮 (史静耸 供图)

  过去的 20 年中,北京地区增加了 3 种蛇类(黑背白环蛇、黑头剑蛇和刘氏白环蛇)的新记录,同时也刷新了这些物种分布的最北限。新物种的发现一方面得益于野生动物调查的广泛开展,另一方面也是治水营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果体现。

  未来北京有可能发现更多的蛇类新记录,尤其是夜行性及小型化的蛇类。今后如果您在野外遇到一条蛇,不妨试着在不打扰它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静静地欣赏这种生物,毕竟它与花草、鸟兽一样,是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的一部分。(作者:张路杨)

[ 责编:孙云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陕西西安举行仿古入城仪式,献礼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