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校专业解读】西电电子信息工程:做现代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高校专业解读】西电电子信息工程:做现代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4-09-10 09:31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解读高校科技类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赓续科学报国传统,厚植科技创新土壤,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 #千万IP创科普

【高校专业解读】西电电子信息工程:做现代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缔造了为人民军队培养通信技术人才的传奇,被赞作“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新中国成立后,西电先辈们面对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地创建起电子信息学科和专业门类体系,培养了大批电子行业骨干人才。本期科普中国·科学报国正当时“高校专业解读”,带你了解“电子信息工程”这个专业。

  红色根系绵延,教育成果璀璨

  从开国大典上“西军电”的师生们搭建的广播系统,到创造了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诸多“第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始终延续中国高校的红色根系。近年来,西电牵头承担了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产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广泛应用于北斗、天眼、嫦娥、天问、天和、羲和、奋斗者号等国家重大工程。

【高校专业解读】西电电子信息工程:做现代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1958年学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气象测雨雷达

  这其中,被称为电子工程学院“母专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更是西电红色根系中茁壮的一支。它不仅承载着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见证了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西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发源于1931年江西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1952年,孙俊人院士与毕德显院士一同开创了全国首个雷达工程专业。1956年,该专业开始招收微波专业学生,开辟了雷达和微波天线专业先河。

  历经七十余年建设,西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万计划”一流专业,也是国家“985平台”重点建设专业,建立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军事电子和厚基础、重工程的专业特色。

【高校专业解读】西电电子信息工程:做现代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园

  对于这一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前院长廖桂生给出了明确的解释:“电子信息工程是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

  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西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们掌握并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设计、集成、开发和应用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深入,各行各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供不应求,本专业近五年的平均就业率超过 98%,就业去向包括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互联网企业、创新企业等。

  科教赛教融合,注重科研培养

  西电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任爱锋介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层次分明、相互配合,有雷达原理、微波天线等专业核心课程,微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等专业特色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实验课程,以及通信原理、集成电路基础这样的专业发展选修课。

【高校专业解读】西电电子信息工程:做现代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任爱锋

  任爱锋表示:“我们一直在推行科教融合、赛教融合,把学科竞赛的题目融入到课程的知识点中,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受益。”

  此外,电子工程学院还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毕德显教改班”“中法合作办学项目”等一系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纪念中国雷达专业创始人毕德显院士,培养引领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发展和产业应用创新拔尖人才,西电电子工程学院依托雷达信号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雷达信号领域唯一一个国内高校实验室)于2019年10月正式成立“毕德显班”。学生可以通过高考报考或入校选拔进入该实验班。

【高校专业解读】西电电子信息工程:做现代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毕德显班更加注重科研培养,旨在通过本硕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方式,培养出未来具备研究型能力的人才。

  为了实现科教一体化,毕德显班积极推动学生在本科期间就与科研团队的老师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科研团队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均聚焦于国家重大需求,他们会发布项目信息,由学生自主选择,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部分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在本科阶段就能与老师共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高校专业解读】西电电子信息工程:做现代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兰岚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红色根系正在这里传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22级毕德显班班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2015届毕业生兰岚表示:“2022年,我非常荣幸地担任了新生毕德显班的班主任,希望把我们实验室科研报国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吸引更多学生对我们雷达专业产生兴趣,并且能够培养出来更多雷达领域的优秀人才。”

  何恃而往,一苇以航。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毕德显班和西电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们树立起在科技前沿建功立业的理想,未来将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专业解读】西电电子信息工程:做现代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科学审核

任爱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

作 者

李欣哲 宋雅娟 肖春芳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高校专业解读】西电电子信息工程:做现代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重阳】短视频丨“唠叨”里的爱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最新一期《风湿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多摄入一些咖啡因,或能为心脏健康加分。为了降低心血管风险,目前医生给出的建议大都与减少炎症有关,包括少服用可的松药物、不吸烟、降低胆固醇,以及控制高血压等。
2024-10-11 10:36
近日,由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的课题“伊春森林芬多精成分解析与释放规律”通过了科技成果评价。经查新,此前未见相关报道,该项目为全国首次对伊春森林康养功能成分的定性定量科学研究。
2024-10-11 10:17
记者1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病毒鉴定,发现了传统研究方法未能发现的病毒“暗物质”,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
2024-10-11 10:16
有人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对科技进步的高度认可;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这是否预示着人类科学家时代的衰竭。将诺贝尔奖颁发给人工智能(AI)领域的成就,并非意味着人类科学家的地位受到动摇。
2024-10-11 10:16
江俊强调,这种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研究范式,能从数百万种可能的配方中迅速识别最佳组合,极大地加速了新物质的发现过程。《自然》报道也指出,AI“科学家”通过自动化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功能,显著提高了研究效率,减少了科研成本,并加速了科学发现的进程。
2024-10-11 10:14
10月9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扬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十七届汽车轻量化大会在扬州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2024-10-11 10:12
数十年的一线临床经历让张丽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她看来,孩子学习困难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焦虑的家庭。自学习困难门诊开诊以来,汤欣舟时常有种无力感,孩子学习困难问题并不能在门诊治好,很多问题出现在门诊之外。
2024-10-10 10:40
《自然》9日发表的最新论文中,美国科学家团队探索了量子回路的复杂性。这些实验展示了两个阶段之间的转变:在第二个阶段即所谓“低噪声阶段”中,研究团队证实了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复杂性,足以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
2024-10-10 10:39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利用量子纠缠在原子和电子尺度上再现了一个充满不同滴答声“房间”的场景。
2024-10-10 10:37
戴维·贝克(左)、德米斯·哈萨比斯(中)和约翰·江珀(右)因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作出的贡献荣获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为预测蛋白质结构,贝克团队2021年开发出“Rosetta折叠”模型,并被《科学》杂志评为2021年年度突破。
2024-10-10 10:33
徐纯福也表示,AI在生物、化学、医药等健康领域的潜力才刚刚崭露一角,未来还大有发展空间。徐纯福同时认为,AI对科学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家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要尽量规避AI的局限性。
2024-10-10 10:32
近日,塞尔维亚与金砖国家合作组织创始人左兰·约万诺维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的先进技术让塞尔维亚获益匪浅,
2024-10-09 04:20
细胞衰老在胚胎发育、损伤再生、癌症和机体衰老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10-09 04:5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安徽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2024-10-09 04:55
当前,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有序构建。
2024-10-09 04:55
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左)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右),因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2024-10-09 09:25
记者8日从宁夏农林科学院获悉,福建、宁夏两省区农业科研人员经过共同努力,成功培育出适合在西北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闽宁1号”。2018年,福建、宁夏农业科技专家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抗病品种不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着手水稻新品系育种技术合作。
2024-10-09 09:25
此后,胡志晋开始研究中尺度数值模式,类似天气预报,不久后,创建了中尺度大气云分辨及催化模式,形成了CAMS云降水模式系列。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胡志晋也因此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气象局科学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2024-10-08 09:29
维克托·安布罗斯(左)和加里·鲁夫坎(右)因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而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7日宣布,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2024-10-08 09:26
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大势所趋。在我国,一场关于建筑的绿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北国的冰封之城到南方的热带岛屿,绿色建筑的身影随处可见,
2024-10-08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