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2024-03-29 11:25

  对于不会飞行的人类来说,小到溪流、沟渠、泥潭,大到海峡、山谷、密林,都是难以轻松逾越的障碍。

  而有一种建筑,以其特有的方式,成功突破了这些自然屏障,将原本遥不可及的两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这种建筑就是桥梁。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图源:文心一格(图片由AI绘制)

  桥梁真厉害!它能把险要陡峻的天堑变成通途,让我们轻松跨越。生活中的桥也多种多样:方便行人过马路的过街天桥、分流汽车的立交桥、公园里形态优美的廊桥和拱桥……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那么,最早的桥长什么样?桥梁都有哪些类别?中国的桥梁技术现在世界上厉害吗?

  中国桥梁的发展起源

  “桥梁”的名字里就藏着它的秘密。

  《说文解字》中说:“桥,水梁也。”也就是说,桥的本义是在水上搭建的一根“梁”。书里还说:“桥之为言趫(qiáo)也”,这里的“趫”就是形容人走路轻快、矫健的样子。

  想象一下,一个人蹚水过河,另一个人从桥上走过,桥上的那个人肯定看起来更轻松、更快捷!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图源:文心一格(图片由AI绘制)

  中国桥梁建设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候的桥梁主要是用木头做的,有梁桥和浮桥两种。

  最初的梁桥只是简单的独木桥,就像一根长长的木棍放在河水上,让人们可以踩着它过河。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陕西西安半坡木桥假想图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用石头替代竹子和木头来建造梁桥。在结构方面,梁桥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单孔发展到了多孔,就像一条长长的龙,有多个“肚子”可以让我们安全地过河。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浮桥是全世界史籍中最早记载的桥,诗经《大雅·大明》中记载的“造舟为梁”,就是描述周文王(约前1152~前1056)娶亲时在渭河上连舟搭桥的情景。

  早期人们还不会在水流湍急的河流中建桥,但是常过的河每次坐船又不方便,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聪明的主意:把很多船连在一起,做成一座浮动的桥,让人们可以安全地过河。这就是浮桥的起源。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不同种类的桥梁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地形、地质和河道特征都不一样。

  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根据当地的特点,就地取材,建出了各种各样的桥,有碇步、梁桥、拱桥、索桥、舟桥等等。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碇步

  随着桥梁建造能力不断升级,逐渐形成了梁、拱、索、浮这四大桥梁基本体系。

  梁式桥以主梁为主要承重构件,是我国古代最普遍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它的结构简单,外形平直,比较容易建造。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拱式桥以拱式桥拱肋为主要承重构件,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拱桥由伸臂木石梁桥、撑架桥等逐步发展而成,在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外形都是曲的,所以古时常称为曲桥。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以索、缆等为主要承重构件,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浮桥指在并列的船、筏、浮箱或绳索上面铺木板而造成的桥。浮桥可用于人行、公路、铁路。其构造并不复杂,架拆也方便,但维修费用高。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中国桥梁的“世界第一”

  从古至今,桥梁的建设一直是个技术活,展示了一个时代拔尖的科技智慧。

  中国桥梁建设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成就辉煌,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我国桥梁都有哪些令人瞩目的“第一”呢?

  相对高度第一“高”——贵州北盘江第一桥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图源:央视新闻

  北盘江大桥横跨贵州北盘江大峡谷,全长1300多米,让云贵两省紧紧地“手牵手”,当地人因此戏称它为“联姻桥”。

  该桥从桥面到谷底水面的高度达到565米,也因此成为“世界第一高桥”。它还荣获了“古斯塔夫金奖”,这个奖项在桥梁工程界被视为“诺贝尔奖”级别的超级奖项。

  跨海大桥第一“长”——港珠澳大桥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图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位于中国南海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的港珠澳大桥是一位“全能选手”,人工岛、桥梁和隧道它都有。

  港珠澳大桥长达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跨海大桥,也拥有世界最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国内外媒体赞誉为“超级工程”。

  跨径拱桥第一“大”——天峨龙滩特大桥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图源:广西交投

  天峨龙滩特大桥位于广西河池市天峨县龙滩大坝上游6公里处,横跨红水河。

  这座大桥全长2488.55米,主桥跨度高达600米,如一座彩虹横架山谷两侧。它是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飞快,每小时能跑100公里。

  当这座大桥建成通车后,南丹县到天峨县下的行车时间将从原来的3.5小时缩短到1.5小时左右。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图源:文心一格(图片由AI绘制)

  桥梁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还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每一座桥梁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记忆和情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策划:李欣哲

  审核专家:王圣伟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