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2024-03-29 11:25

  对于不会飞行的人类来说,小到溪流、沟渠、泥潭,大到海峡、山谷、密林,都是难以轻松逾越的障碍。

  而有一种建筑,以其特有的方式,成功突破了这些自然屏障,将原本遥不可及的两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这种建筑就是桥梁。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图源:文心一格(图片由AI绘制)

  桥梁真厉害!它能把险要陡峻的天堑变成通途,让我们轻松跨越。生活中的桥也多种多样:方便行人过马路的过街天桥、分流汽车的立交桥、公园里形态优美的廊桥和拱桥……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那么,最早的桥长什么样?桥梁都有哪些类别?中国的桥梁技术现在世界上厉害吗?

  中国桥梁的发展起源

  “桥梁”的名字里就藏着它的秘密。

  《说文解字》中说:“桥,水梁也。”也就是说,桥的本义是在水上搭建的一根“梁”。书里还说:“桥之为言趫(qiáo)也”,这里的“趫”就是形容人走路轻快、矫健的样子。

  想象一下,一个人蹚水过河,另一个人从桥上走过,桥上的那个人肯定看起来更轻松、更快捷!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图源:文心一格(图片由AI绘制)

  中国桥梁建设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候的桥梁主要是用木头做的,有梁桥和浮桥两种。

  最初的梁桥只是简单的独木桥,就像一根长长的木棍放在河水上,让人们可以踩着它过河。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陕西西安半坡木桥假想图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用石头替代竹子和木头来建造梁桥。在结构方面,梁桥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单孔发展到了多孔,就像一条长长的龙,有多个“肚子”可以让我们安全地过河。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浮桥是全世界史籍中最早记载的桥,诗经《大雅·大明》中记载的“造舟为梁”,就是描述周文王(约前1152~前1056)娶亲时在渭河上连舟搭桥的情景。

  早期人们还不会在水流湍急的河流中建桥,但是常过的河每次坐船又不方便,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聪明的主意:把很多船连在一起,做成一座浮动的桥,让人们可以安全地过河。这就是浮桥的起源。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不同种类的桥梁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地形、地质和河道特征都不一样。

  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根据当地的特点,就地取材,建出了各种各样的桥,有碇步、梁桥、拱桥、索桥、舟桥等等。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碇步

  随着桥梁建造能力不断升级,逐渐形成了梁、拱、索、浮这四大桥梁基本体系。

  梁式桥以主梁为主要承重构件,是我国古代最普遍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它的结构简单,外形平直,比较容易建造。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拱式桥以拱式桥拱肋为主要承重构件,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拱桥由伸臂木石梁桥、撑架桥等逐步发展而成,在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外形都是曲的,所以古时常称为曲桥。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以索、缆等为主要承重构件,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浮桥指在并列的船、筏、浮箱或绳索上面铺木板而造成的桥。浮桥可用于人行、公路、铁路。其构造并不复杂,架拆也方便,但维修费用高。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中国桥梁的“世界第一”

  从古至今,桥梁的建设一直是个技术活,展示了一个时代拔尖的科技智慧。

  中国桥梁建设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成就辉煌,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我国桥梁都有哪些令人瞩目的“第一”呢?

  相对高度第一“高”——贵州北盘江第一桥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图源:央视新闻

  北盘江大桥横跨贵州北盘江大峡谷,全长1300多米,让云贵两省紧紧地“手牵手”,当地人因此戏称它为“联姻桥”。

  该桥从桥面到谷底水面的高度达到565米,也因此成为“世界第一高桥”。它还荣获了“古斯塔夫金奖”,这个奖项在桥梁工程界被视为“诺贝尔奖”级别的超级奖项。

  跨海大桥第一“长”——港珠澳大桥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图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位于中国南海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的港珠澳大桥是一位“全能选手”,人工岛、桥梁和隧道它都有。

  港珠澳大桥长达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跨海大桥,也拥有世界最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国内外媒体赞誉为“超级工程”。

  跨径拱桥第一“大”——天峨龙滩特大桥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图源:广西交投

  天峨龙滩特大桥位于广西河池市天峨县龙滩大坝上游6公里处,横跨红水河。

  这座大桥全长2488.55米,主桥跨度高达600米,如一座彩虹横架山谷两侧。它是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飞快,每小时能跑100公里。

  当这座大桥建成通车后,南丹县到天峨县下的行车时间将从原来的3.5小时缩短到1.5小时左右。

它为什么能突破山河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图源:文心一格(图片由AI绘制)

  桥梁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还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每一座桥梁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记忆和情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策划:李欣哲

  审核专家:王圣伟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跟随总书记走进洛阳轴承集团 了解先进制造业发展

  •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亮相总决赛直播间,与全国诗词爱好者云端相聚。央视诗词大会选手与作业帮第二届古诗词冠军狭路相逢,上演巅峰较量。
2025-05-19 13: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