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往往惊叹于现代科技的成就。但你知道吗?古人的科研智慧同样熠熠生辉,远超我们的想象。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光明网《科学圆桌派》栏目聚焦“传统与潮流:当代青年科学家的‘破与立’”主题,在科学出版社开展深度对话。古人在科研领域究竟有哪些奇思妙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亮分享了他的心得体会,一起来感受古代科研的独特魅力吧!
李亮:在科技条件相对有限的古代社会,同样有着独具特色的天文观测体系,古人通过持续、系统的观测积累了丰富的天文数据,并制造出了一系列精密的科学仪器。
以宋代苏颂主持建造的水运仪象台为例,它由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等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是一个集天文观测、天象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
据史料记载,在当时建造这一科学装置的国家投入非常大,花费了当时宋朝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如果换算成现在的国家财政投入,其规模相当于200个亿,堪称古代的大科学装置。
在天文计算领域,古人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方法论创新。我在做博士后期间,有一个课题是研究古代的天文算表。天文学中间涉及大量的计算,比如历法计算中的预报日月食,中间有很多个步骤,这些步骤需要分成几十个大步、几百个小步,很容易出错。为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古代的钦天监官员设计出来一种空白的表格,把运算过程在表格上一步步写下来,对照表格记录并核查相应的计算结果。这种表格化的运算方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Excel表格,有效避免了计算过程中出错的风险,保障了天文预报结果的可靠性。
这些实践表明,古人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古代的研究方法论和现代科学之间有着相通性。
监制 战钊
策划/记者 蔡琳 林佳欣
编辑 谭露(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