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
“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
——王静康
咸菜、咸鸭蛋、方便面,这是王静康多年的“保留菜谱”。她真的爱吃这些吗?
王静康是个大忙人。作为一名科学家,她却经常往工厂跑,既当研究员又当操作工,在生产车间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吃方便面,有时配点咸菜和咸鸭蛋。
“亲眼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那种兴奋之情是难以形容的。”在实验室和车间之间频繁“切换工作模式”的王静康乐在其中。
王静康从事的科研工作叫作“结晶”——把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成周期性的空间结构,去除杂质,使它们从液态或气态变为纯净固体。作为一种化工精制技术,结晶广泛用于农药、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生物化工、能源、材料等领域。
王静康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制
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里,王静康一直致力于化学工程工业结晶的理论创新和新技术开发。她信奉“在科研工作上必须争分夺秒”,并且身体力行,成为周围人眼里的“永动机”。
除了家和讲台,实验室和各种工厂是王静康出现最多的地方。实验室的同事经常觉得“跟不上”王静康,因为她总是来得早走得晚,有时甚至工作到深夜一两点。
王静康对做实验的要求,也容易让人“跟不上”。她给自己和团队定下规矩:做实验一次成功不算成功,只有重复成功20次以上,实验数据才有效。有人认为似乎没有必要,但王静康很坚决:“实验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数据做实了,在企业‘真刀真枪’做项目才能一次成功。”
做实验不能一次就过,但对于新技术在生产企业的转化应用,王静康的要求却是一次成功。
1990年,王静康团队承担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开发”。她劳累过度,导致心房颤动,需要手术治疗。她不想耽误项目进度,手术一拖再拖,直到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才住进医院。
王静康身在医院,心却在工厂。本应术后休养的她,在团队调试安装设备、仪表时,先后7次出现在车间,一项接着一项检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她,发现的问题比一般人要多。在这份执拗和坚持下,青霉素结晶新技术生产线最终一次开车成功,提前两年完成攻关任务。
王静康院士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必须一次成功,否则一天就要浪费国家几十万元,研究也要倒退一年半载。”王静康事后解释。她用“幸不辱命”四个字来形容此次科研攻关,“国外再也不能用‘青霉素’这种救命药卡我们的脖子了”。
对于实验,不允许一次就过,这是对科学负责;对于产业转化,必须一次成功,这是对国家负责。不浪费国家的一分一毛,不浪费自己的一分一秒,年过八旬的王静康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多年来,她与团队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的百余家工厂,科研成果转化结出累累硕果。
“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我们所从事的每一个项目都代表着国家利益,国家责任重于一切!”王静康努力将这种责任传递给下一代。她将科研攻关的经历带进课堂,让年轻人“体会‘学有所用’‘学有所需’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她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还亲自为年轻党员上党课,希望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搞科学研究的,就要为国分忧,为党和人民干点实事。”王静康言之谆谆,真诚恳切。她坚信,这就是当代科技工作者应该坚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他们应有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院士小传:
王静康(1938— ),工业结晶科学与技术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国家结晶科学与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工业结晶科学与技术创新研发及其成果产业转化,连续主持并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实现自主创新研发成果产业转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