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何简、简什么、怎么简?对话“极简生活”的年轻人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为何简、简什么、怎么简?对话“极简生活”的年轻人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2-04-22 09:40

  捐出一年穿不到三次的服饰、精简掉躺在家里“吃灰”的物品、净化被各式App充斥的手机桌面、删减例行公事式的无效社交……近年来,极简生活理念被不少年轻人接受,从身处象牙塔的学生到自行支配财务的上班族,纷纷开启自己的极简生活。

  什么是极简?从何“简”起?在物质条件逐步改善的当下,这些年轻人为何选择极简生活?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展开了调查。

  “该给生活做‘简’法了”

  约10年前,豆瓣、天涯、知乎等网络社区刮起了一股极简风,如今,参与话题讨论的人群增长了数十倍,一些小组成员已突破36万。在网络空间里,他们讨论消费观与生活观,思考人与物的关系,分享选择极简之后的生活体验。

  不久前,24岁的武汉女生毛毛在社交平台发帖,取名“2022年记录我的极简生活”,并在回复栏里记录下这天的极简行为——出掉一个拼图,无新入手的商品。

  “家里的东西看起来很多,实际大部分都是闲置。”毛毛去年毕业后入职当地一家事业单位,半年多时间里,约11平方米的合租房已经被填得满满当当。书桌下堆满囤积的沐浴露与护发素,衣柜的门无法合拢,房间四处散落着玩具、过期零食……因为酷爱收藏杯子,毛毛屋里还有十多个形状相似的保温杯。

  “原来不仅没想过扔,还总觉得缺东西。”毛毛说,“该给生活做‘简’法了。”在她发帖的社区,情况类似的人不在少数。

  “95”后女生小熊大学毕业后从湖北来到广东,目前就职于深圳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曾经的她热衷于购入最新款手机、名牌包,生活空间一度被各种杂物占据。

  谈及极简的初衷,她说,整理的过程就像在审视内心的欲望。扔掉不需要或可替代的物品,只留下生活的必需品,既能给身心减负,也避免被不必要的欲望绑架。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任志洪指出,频繁购入商品、接收“短频快”的信息,是一种无意识的成瘾行为。“但这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快乐,这反而会让人焦虑和空虚。”

  极简生活该“简”什么?

  什么是极简生活?“这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经济环保、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创办极简生活讨论小组的网友奥斯卡在其个人主页分享道,极简生活的本质是将时间和精力整合并有效利用,追求价值最大化。这其中包含了对物品的“断舍离”,克制无意义地刷新信息流的欲望等。

  小熊在网络上发了一个题为“没用的家具家电一律不买”的帖子,通过这个精华帖,网友看到小熊的家里有一尘不染的沙发和餐桌,厨房只有几样简单调味品,看不到杂物。“极简不是比谁的东西更少,真谛是‘物尽其用’。我希望家里不再杂乱无章,注意力不被分散。”小熊说,“朋友常戏称我家是‘家徒四壁’风,实际居住体验很好。”

  不过,生活是具体的,选择极简的小熊,一度面临家人的不解。“要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是有困难,但我坚持和妈妈沟通。”小熊感慨道。半个月下来,在她的带动下,再加上此前购买物品失败的教训,妈妈也渐渐开始减少购买。小熊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极简主义“安利”。

  记者梳理发现,极简实践的场景渗入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整理电脑桌面无用文档;和过期的保修卡、单据说再见;只下载跟工作相关的App等。这些极简生活的方式,还契合当下时髦的绿色低碳风潮,例如尽量少买东西,并将失去使用价值的“旧爱”出售和赠送;将用完的快递盒拿来做收纳袋,最大限度开发物品的使用价值。

  极简的背后是提质

  过去,极简生活被认为是精英阶层的专属,“主动且自愿过极简生活的人往往生活富足且经历过选择的压力。”一位极简主义倡导者曾公开表示。

  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尝试极简获得全新的生活体验。有人克制了消费欲望,用省下的钱完成了一次期待许久的旅行;有人因为提高了做家务的效率,用余下的时间学习了一门新的技能;有人减少接触“短频快”的视频与新闻,收获了良好的睡眠。

  在极简生活8个月后,90后的莎莎最大感触是幸福感与专注感明显提升,“自己对于需要的、喜欢的东西有了更清晰的概念,冲动消费明显减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东西也可以很快找到。固定浏览网络信息的时间和来源后,记忆力也有所提升。”经此一“简”,莎莎“感觉生活更有趣了”,这种满足感促使她持续极简。

  来自山西的范瑶热衷于流浪动物救助活动,因为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网络社区“极简生活”小组的分享帖。范瑶发现,初入的组员常提出疑问:断舍离的物品如何处置?范瑶积极发帖,呼吁大家将不用的床单被套、废弃的保暖用品捐给河北燕郊一家流浪动物收容所。她曾担心邮费可能产生阻碍,但没想到网友们响应热烈,纷纷表示自己出邮费,“一天之内有十几个人私信我说要邮寄。”

  与记者对话的年轻人中,不少人还提到内在的极简,例如“拒绝被动参与的无效社交,试着通过深呼吸和静坐消解胡乱的思绪。”26岁的常静说,为了提高行动效率,他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列一份行动计划表,再按照规划,集中注意力推进,“厘清生活中重要事项的优先级才能有的放矢。”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向振表示,极简生活渐成风潮与近年来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极简的背后,既包含了人们对消费观、人生观的思考,也凸显出新时代的人们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耐心,和拥抱生活的乐观积极态度。(记者邓楠)( 文中毛毛、小熊、莎莎、常静为化名)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渝昆高铁长水机场站建设取得新进展

  •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22日,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小米正式发布首款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
2025-05-22 21:54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