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翟荟:用“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翟荟:用“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2-24 09: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见习记者 田瑞颖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翟荟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古香古色的科学馆,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的三层,杨振宁的办公室在二层,一层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

  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便被“征”为纪录片拍摄地,他6岁的儿子,也“客串”了儿时的杨振宁。

  刚40岁出头的翟荟已经获得多项荣誉。2021年9月,他又接连获得了2021年“科学探索奖”和2020年度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

  在他看来,科学是面向未知的,科学家不能“躺平”在已有的成绩里,要持续不断地探索。

  “宁拙勿巧”

  科学馆,是清华大学最古老的四大建筑之一。2007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高等研究中心)搬至科学馆。这里除了是学生们的“网红”打卡地,还走出了不少科学界的“网红”学者。

  高等研究中心成立于1997年,杨振宁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1998年,翟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并进入刚成立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础科学班学习。

  大三暑假,带着对科学未知的探索,他走进了心中神圣的科学殿堂——高等研究中心开始科研实践。

  一个午后,正在楼道打印的翟荟,遇见了同来打印的杨振宁。简短交流后,杨振宁让他回去看一篇最新发表的实验论文,然后一起探讨。

  就这样,他成为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关门弟子”——最后一个博士生。

  博士毕业后,翟荟先后前往两所国外高校开展博士后研究。2009年,高等研究中心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同年,翟荟回到高等研究院工作,并带领团队开展冷原子等量子物质的理论研究,以及凝聚态物理、引力理论、机器学习、量子物质和量子信息等方向的交叉研究。

  “宁拙勿巧”是杨振宁说过的话,也是对翟荟产生很大影响的话之一。

  翟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做学问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这句话解释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翟荟告诉《中国科学报》,“我跟学生们做研究时,都是采用‘最笨’的方法,比如理论推导,就算有捷径,我们也不走,必须一步一步来。”

  2021年,翟荟撰写的教材《超冷原子物理学》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将新书送给杨振宁后,杨振宁在回信中写道:“你的书遵循了你的研究物理的方法。”

  “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能有自己的研究方式和风格,何其幸运。”翟荟说。

  不可触碰的“两条红线”

  回国至今,翟荟已经培养了20多位博士生、博士后,不少学生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

  “我的学生有‘两条红线’绝对不能碰。”翟荟告诉记者,一条是学术诚信红线,另一条是科研经费的政策红线。

  “就好比火车警戒线,不仅不能碰,离得越远越好。”

  翟荟的研究组对抄袭有着苛刻又“不成文”的定义。“抄袭是绝对不允许的,如果所写文章有连续7到10个单词跟别的文章一样,那就叫‘抄袭’,即使跟自己以前的文章一样,也叫‘抄袭’。”

  他解释说,“7到10个单词并非标准,而是强调文章中的每句话都必须是自己独立写的。如果每句话都是自己写的,不太可能出现一长串词完全重复的情况。”

  对于学生每篇论文的学术水平,翟荟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他认为,学生的学术水平是随着积累不断提高的,最初的文章影响力也许不大,但随着积累,慢慢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虽然在科研态度和科研诚信上,翟荟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但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是一个欢乐的大家庭。“学生们都不怕我,以前叫我都是直呼其名,也就近两年,才有学生开始叫我‘翟老师’。”翟荟笑着说。

  实际上,他们经常会因为科研观点不同而争论。在翟荟看来,这种争论才是科学应该有的状态,也最能激发出好的点子。

  “科学里没有权威,科学就是追求实事求是。而科学家精神中,首要的就是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翟荟说。

  2019年,翟荟获得了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的支持。与以往的项目不同,它不需要明确科研目标的计划书,也不需要非常细的经费管理预算,科学家可以自行决定经费使用并开展研究。

  项目答辩时,一位评审专家问他,“你提出的研究新效应,究竟新在哪里?”

  面对这个问题,翟荟“老实”回答说:“不知道,如果我还没研究就知道新在何处,那这个研究结果其实不算是新的。”

  评委并没有因为他没有提到新在哪里,就否决他的项目。后来,翟荟在科技部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大力推崇这种科研模式。

  不要给科学家“贴标签”

  除了做科研,翟荟还会腾出时间,干些看起来似乎跟专业不相关的事。

  比如,每年他都会阅读四五十本书,包括历史、社会、纪实、通识等各种类型。此外,他还坚持每天练10分钟毛笔字。

  记者到访的前一天晚上,翟荟正在读《偏见的本质》。

  在他看来,科学家被贴上了太多“标签”,存在很多刻板印象。“比如科学家就是不顾家的、很苦的、很忙的,如果都是这样,青少年还怎么向往科学事业呢?”

  “科研人员也是一种职业,科学家也有自己的生活。”实际上,回到家中,翟荟也经常做饭,关心孩子的学习。

  记者注意到,翟荟的手机里没有微信等社交娱乐软件,只有一些常用的功能性软件。相比于“冗杂无用”的信息,他更喜欢沉浸在阅读中。“读书,能让人静下来。”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 成渝中线高铁玄天湖双线大桥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记者6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
2025-05-07 04:20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同上一堂好课”、慕课西部行2.0计划、读书行动等,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
2025-05-07 04:10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