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有压力为什么睡不好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人有压力为什么睡不好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2-21 09: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见习记者 刁雯蕙

  常言道,“人无压力轻飘飘,一有压力睡不好。”为什么有压力会睡不好?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会导致什么后果?近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王立平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神经元》,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正常睡眠包括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两种状态。当人处在快速眼动睡眠状态时,会表现出眼球不停地左右摆动、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等情况。大部分的梦也发生在这一阶段。快速眼动睡眠在1953年就已经被观测到了,然而近70年来,其机制和功能仍是不解之谜。

  团队首次揭示了调控快速眼动睡眠与本能恐惧反应的“共享”神经环路。此“共享”环路的发现揭示了快速眼动睡眠具有潜在“防御天敌”功能,为精神疾病中快速眼动睡眠的失调提供了可能的解释,为睡眠障碍及本能恐惧失调相关精神疾病共患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靶点。

  睡不好与本能防御天性有关

  人们常说,一夜无梦是“睡得好”,而做了噩梦或失眠是“睡不好”。做梦是睡眠阶段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想理解梦的发生,则需要先了解睡眠结构。

  1966年,美国心理生理学家Frederick Snyder提出快速眼动睡眠可能扮演“哨兵功能”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周期性的快速眼动睡眠后常伴随着短暂觉醒,使得动物能够检测环境中的危险。然而这一假说未能提供实验证据支持。

  一直以来,王立平团队致力于动物本能恐惧防御行为神经机制研究。针对该假说,研究团队设计了相关实验,研究睡眠阶段能否激发本能防御行为,以响应天敌的威胁,并探索背后的神经机制。

  狐狸是小鼠的天敌,在清醒状态下,狐狸尿液气味(TMT)可以迅速引起小鼠的本能恐惧逃避行为。研究人员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给予小鼠TMT刺激,发现小鼠醒来的速度显著比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给予刺激时快,而用闻起来像肉桂面包味的香气和臭鸡蛋味的气体刺激小鼠都没有这种效果。这说明快速眼动睡眠能够特异性地响应天敌刺激。

  有压力睡不好背后的神经机制

  综合使用团队自主研发的小动物眼动监测以及内窥镜单神经元成像、化学遗传学调控等方法,团队发现,相比非快速眼动睡眠,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给予动物天敌气味刺激能够更快唤醒小鼠,提示快速眼动睡眠具有潜在“防御天敌”的功能,并且成功解析了小鼠大脑中从丘脑底核(mSTN)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投射到外侧苍白球(LGP)的一条神经环路,该神经环路调控了快速眼动睡眠下对天敌刺激的响应。

  团队发现,该神经环路中的CRH神经元不仅在维持快速眼动睡眠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对天敌危险信息特别敏感。抑制这群神经元减少了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长度,使小鼠在天敌刺激下醒来得更慢。在动物觉醒情况下,这群神经元同样参与对天敌恐惧刺激的调节。

  这为快速眼动睡眠可能扮演“哨兵功能”的假说提供了实验证据,并提供了神经机制上的解释。

  “尽管本能防御的天性可能是睡不好的原因之一,但随着社会的演进与发展,人类并不需要应对自然状况下的天敌。原本保守的天敌防御环路可能被用于应对社交压力等外界刺激。同样,噩梦的发生、外界压力、不当睡眠姿势、疾病状态等都会影响人的睡眠。”论文第一作者曾渝婷表示,长期睡眠问题会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甚至造成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为精神类疾病治疗找到潜在靶点

  如果说快速眼动睡眠的功能与逃避天敌有关的话,那么长期天敌压力应激下小鼠是否会发生快速眼动睡眠结构的变化?

  对此,研究人员使用大鼠对小鼠进行慢性长期压力模拟实验,发现在长期压力应激下,小鼠的快速眼动睡眠结构显著改变,表现为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延长以及睡眠片段化。使用化学遗传学的方式抑制小鼠的CRH神经元活性,则消除了小鼠快速眼动睡眠结构的变化。

  “同一群神经元同时调控睡眠和本能防御行为,而不是进化出两套相对独立的神经调控网络,这在演化上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可以假设,在自然选择中机体对现有神经环路进行‘共享’优化,从而提高信号传导和能量使用效率,而不是选择代谢上更耗费资源的方案,例如选择截然不同的两个环路。换句话说,进化就像是建筑师在古老的建筑上进行加工,而不是从零开始重新设计一个建筑。”论文通讯作者王立平表示。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药理学系主任黄志力表示,此项研究也提示了这一“共享”神经环路可能是帕金森病人接受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治疗时造成抑郁情绪和睡眠状态改变的原因,为共患睡眠障碍及本能恐惧失调相关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教授胡志安表示,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快速眼动睡眠的功能一直不清楚。该研究提示快速眼动睡眠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在保持睡眠的同时,使个体具备对环境威胁保持警觉和反应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科学发现,有望拓展人们对睡眠功能机制的认知,并为理解睡眠障碍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天平三号卫星

  • 第九届福建艺术节福州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0-22 11:06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024-10-21 09:55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2024-10-21 09:54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2024-10-21 09:52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2024-10-21 09:49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林草科研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潜心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走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林草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2024-10-21 09:4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7.02%,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6.32个百分点,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高15.85个百分点。
2024-10-18 09:12
王方定利用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为年轻人作报告。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只要是与年轻人相关的学术会议、交流会以及座谈会,王方定都一定参加。
2024-10-18 09:12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142个路口,早高峰的红绿灯时长与平峰时不同。算法赋予信号灯“大脑”,让以往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经测算,每个路口的通行效率可以提高13秒。
2024-10-18 05:25
为了更准确检测出亚硝酸盐的存在,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方法,制备出了针对亚硝酸盐的荧光可视化快检技术,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10-18 05:25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人工智能”是这份名单背后的关键词。
2024-10-18 02:35
据了解,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2024-10-17 07:15
“祥云”AS700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
2024-10-17 07:14
王贻芳说,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进步。
2024-10-17 07:14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10-17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