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侯涤洋: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规划路径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侯涤洋: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规划路径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2-14 09: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 张双虎

  日前,工信部和各省区市公布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名单,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总院)所属湘钢瑞泰和哈玻乐普获国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瑞泰科技、中岩科技、安徽瑞泰获省级2021年度“专精特新”企业称号。

  “近年来,总院多项技术获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和服务广泛应用于国家重要场馆建筑、水电大坝、机场高铁、航空航天、宇宙探测、高超音速、武器装备等重大项目和工程,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加速向并行领跑转变……”提到所取得的成就,总院副总经理侯涤洋颇多感慨。他在解读总院创新密码的同时,也分享了对总院科研成果转化路径的思考。

  解读创新密码

  总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10月成立的原重工业部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那是新中国第一个建材科研机构,被誉为“新中国建材科技的摇篮和发源地”。2006年,中国建材集团整合所属12家科研设计院所,成立总院。

  “作为中国建材与无机非金属领域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科研开发中心,总院有着深厚的科研‘基因’。”侯涤洋说,总院积极践行中国建材集团“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企业使命,先后完成国家和行业科研重要项目350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200余项;主持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400余项;授权专利2800余项;拥有8个国家、省部级实验室,13个国家、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近5000名科研人员,并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

  剖析总院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侯涤洋认为,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能担起央企的国家责任;其次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完善创新机制。

  近年来,总院持续加大科研投入,2021年研发投入占比达8.7%,“保障了创新发展基本盘”。总院组建专业化、年轻化的科技委作为技术决策咨询机构,为企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通过分类、分层实施中长期激励政策,发挥赛马机制,让优秀团队和优秀人才“揭榜挂帅”;通过完善成果分类转化机制,鼓励科技骨干通过带团队、带学生的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这一系列举措为总院打造了“创新发展温室”,其创新环境越来越好,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其中,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院研制的低热硅酸盐水泥,突破了硅酸二钙矿物活化和稳定技术难题,实现了无缝混凝土大坝筑坝技术突破,先后应用于三峡、乌东德、白鹤滩和溪洛渡等水电工程;石英与特种玻璃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掺杂石英玻璃熔制炉,解决了耐辐照石英玻璃内部微气泡问题,产品应用于“嫦娥”“北斗”“神舟”全系列;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承力截锥、气瓶安装支架、复合材料磁强计伸杆等产品和关键技术,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已登陆“神舟”“天和”和“天问”;固化中心攻克核废料高放废液玻璃固化“卡脖子”关键技术,完成了核心焦耳炉玻璃固化装备国产化结构设计,并研发出专用玻璃珠固化基材;特种玻璃纤维与光电功能材料研究院突破了光纤与阳极光锥一体化耦合技术,解决了高能宇宙射线探测信号的高分辨、高清晰读取和传输问题,大大提升了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装置的灵敏度、空间分辨率和巡天能力。

  此外,总院所属各单位都有一套立足行业的“独门绝技”,它们或在特种功能材料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既满足重大国家需求,又解决了某项“卡脖子”技术;或在高端装备及检测设备领域取得突破,推动了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或投身绿色发展、打造智能工厂,成为建材行业绿色化、智能化的标杆企业;或用科学的检测评价技术,为绿色低碳保驾护航……

  练好“独门绝技”

  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一直是中央对企业的要求和期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5家企业入选‘专精特新’企业,背后的逻辑都是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侯涤洋说,“这是对总院科技创新的充分肯定,激励着总院各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练就‘独门绝技’,打造‘拳头产品’,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努力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

  侯涤洋说,“十四五”迈入攻坚之年,总院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预计投入经费12.1亿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激励原创、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推动成果转化落地方面谋篇布局。

  总院将围绕“四个面向”和行业重大关键问题,围绕中国建材集团“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企业使命和总院与此相应的“服务美好环境保护、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服务国防军工建设”三大使命,结合总院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基础研究与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绿色低碳技术、智能化等方面重点投入,加强对创新性、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形成一批新技术和新材料,解决国家“卡脖子”和行业共性技术难题。

  同时,总院将积极巩固传统优势学科、拓展新兴领域学科、打造一流学科体系;通过机制创新,推动和筛选出一批可转化、可应用、可落地的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走向市场;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促进创新,让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人真正沉下心来、投身科研、创造成果。

  规划成果转化路径

  “总院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后,更应强调自身的企业属性。”侯涤洋认为,产业化能更好地体现科研成果的价值,能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同时,市场的考验也能倒逼技术创新。因此,总院将进一步完善“科学家+企业家”的运营模式,利用好上市公司平台,将新技术成果推向市场。

  总院的科研人才多、研究成果多,但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还存在瓶颈。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激发创新活力,把成果转化为商品。

  “总院有很多成果具备非常好的商业化基础,但转化得并不成功。”侯涤洋说,“实际上,我们是企业,更是科技型企业,应该用市场来证明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不只是总院的难题,也是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共同的“痛点”。侯涤洋认为,对总院来说,目前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有所改变,约束和激励机制已经具备,但成果转化落地的具体路径仍待探索规划。

  未来总院将对科研成果分级分类,对成熟的技术,可以直接“装”入自己的上市公司平台;对成熟度不高的项目引入投资基金模式,借助集团公司和地方成立的投资基金进行培育。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今年1月1日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融通发展。”侯涤洋说,“不管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还是总院提出的科技引领‘特种功能材料、高端智能装备及检测仪器、高技术服务业’三大主业的‘1+3’发展模式,都为成果转化创造了便利。我们要利用好这些条件,将技术和资本结合起来,让总院这些年积累的成果发挥‘溢出效应’。”

  中国建材总院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建材总院供图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布停火

  • 张海琴打破女子55公斤级三项世界青年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