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王奇慧:战疫洗礼中绽放青春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王奇慧:战疫洗礼中绽放青春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2-14 09: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 冯丽妃

  认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王奇慧的人能感受到她非凡的成长速度。作为病原微生物研究领域一名“80后”研究者,她从助理研究员走到“正高级”研究员只用了6年时间。

  两年多的新冠战疫,对于王奇慧来说是一次疾风骤雨式的成长洗礼。从病毒入侵跨种传播机制研究到抗体研发,她都深度参与。“酸甜苦辣咸都尝到了。”她对《中国科学报》说,不过,每想到自己的工作能够帮助到世界某个地方的患者,她就会觉得特别有意义、有成就感。

  洗礼

  “如果没有这场新冠疫情的压力,我的成长速度可能不会这么快。”王奇慧坦言。

  新冠疫情前,王奇慧的工作忙碌而充实,在实战中不断打磨着自己的科研能力。

  2012年,王奇慧博士毕业后刚加入微生物所病原微生物领域研究团队就参与了对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科研攻关。针对这种冠状病毒,他们鉴定出了其与受体结合的区域、感染细胞的分子机制,为特异性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靶点和理论基础。作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王奇慧迎来了职业生涯中首个发表于《自然》的重磅成果。

  2016年,寨卡疫情成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因其感染孕妇后可使婴儿产生小头症等不可逆的出生缺陷而广受关注。彼时我国也零星出现几例相关输入型病例。王奇慧被委以重任,从康复者血液中克隆人源性抗体。最终,她圆满完成这一挑战性任务。

  2019年,王奇慧作为重要参与者又发现了人畜共患病裂谷热病毒的治疗性抗体。

  通过一次次实战练兵,8年的时间里她逐渐完成了从博士后到研究员的“蜕变”。

  新冠疫情发生后,基于此前的研究,王奇慧和同事一起着手对新冠病毒受体结合位点、抗体等进行研究,寻找潜在应对方案。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她所在团队决定推进从检测试剂开发、中和抗体研发、重组疫苗研制到临床应用的整个链条的研究工作。

  为了尽快得到最有效的抗体,王奇慧以实验室为家,连续半个月昼夜不分地利用病毒结合受体的位点“钓”抗体。困极了,她就把两把办公椅并在一起睡两三个小时,缓过劲儿后接着干。

  就在成果即将出炉时,连日的消耗下身体向她发出了“警告”:高频失聪。“你的听力已经损失了一半,第一次发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一生都会落下病根。”医生的话让王奇慧不得不暂停工作住进医院。尽管医生要求住院8天,但她只住了5天就匆匆出院。

  这样的王奇慧成了很多年轻同事眼里的榜样,鼓励着他们加油干……经过一年多的火线攻关和临床试验,如今他们研制的抗体已经在16个国家推广使用,进入临床救治系统。

  “回想起那个时候的状态就像在拼命一样。”王奇慧说。

  压力就是动力。此次疫情中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参加大大小小各种会议,让曾经不太自信的她不再怯场。更重要的是,经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洗礼,她思考、凝练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成长不必在意一时的高峰或者低谷,做好自己该做的,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她说。

  幸运

  王奇慧在中科院院部参加某次活动时,看着报告厅中老一辈中国科学家的画像,百感交集。

  “那个时候他们面临的是最艰苦的环境,却做出了‘两弹一星’那样卓越的贡献。我们这代人太幸福了,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应该做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突破。”她说,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这是中科院的传统,新一代科学家责无旁贷。

  采访中,王奇慧反复提及“幸运”二字。从读博士到进入职业生涯,能在中科院跟着最优秀的科学家做研究,她感到十分幸运。

  “这里的实验室有着国际一流的基础和体系,这里提出来的科学问题都是国际前沿和领先的,这里回答的基础科学问题是面向应用的基础科学问题,直接指导、支撑和实现基础科学的应用。”王奇慧说。

  “有前辈科学家的引领和培养,我比其他人成长得会快一些。”她十分感谢一路走来师长们的培养和教诲。

  王奇慧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自带光环”——通过本职工作体现一名党员的先进性。如今,作为科研团队带头人的她有了更大的责任,要凝练和回答重要的科学问题,培养更优秀的青年人才。

  挑战很多,但她乐在其中。

  乐途

  在王奇慧看来,科研如果全身心投入,就会“越做越有意思”。

  2021年,王奇慧把目光投向了一种有潜力提升肺部局部免疫的新策略——喷雾型纳米抗体,用于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

  “宿主的免疫系统是一致的。”王奇慧说,通过在mRNA疫苗、抗体等方面“双管齐下”并行开展研究,她希望在新冠肺炎疫苗和药物中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启发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希望可以研发出防症状,甚至是防感染、延长保护效果的新冠肺炎疫苗。

  “生命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从艾滋病疫苗、肺结核疫苗到能够彻底清除病毒基因组的乙肝疫苗,这些都是传染病研究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其背后要回答的是基础免疫学问题。”王奇慧说,在抗疫实战中感受到的正反馈激励、看到的色彩斑斓的病毒世界,都在吸引着她继续沉入其中,和有志于此的病原学研究者一道做出实实在在有益于临床的成果。

  正如2021年2月9日王奇慧在参观武汉方舱医院改建的临时纪念馆后所写到的那样,“微如尘埃的一粒病毒/搅得世界天翻地覆/经历、见证、创造抗疫历史的你我/是自己的英雄、也是全世界的英雄/愿在与病毒斗争的路上/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 甘肃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春播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