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蔡琳 张蕃) 今年,十多头原本栖息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走出丛林,北上迁徙数百公里的旅行,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亚洲象的关注,也由此让人们感知到了一个可爱可信、生动立体的中国。
在12月3日举办的2021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与绿色发展”专题论坛上,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谢屹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公众素质的提升。小短鼻家族北移南归的路上,其憨态可掬、聪明伶俐、雄壮威武的形象得到了公众和媒体史无前例的关注。短短4个月内,进行报道的国内外媒体超过3000家,社交和信息聚合平台相关话题累计点击量超过110亿次。
“这群亚洲象的北移南归过程,既是中国生态文明成果的展示,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分享,还是一次中国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良好机会。”谢屹说。
象群北移南归的过程中,有着很多令人难忘的画面,这些画面绘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群像画。当地人宁愿牺牲庄稼,也要护象群平安的故事,频繁上演。谢屹认为,这形成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宣传员,人人都是生态文明贡献者的良好氛围。当地群众不驱赶、不恐吓象群,如实反映象群肇事损失,积极支持政府开展各项人象冲突管控和处置的应对工作,体现了很高的亚洲象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这次象群的北移南归之路也是一次科学探索之旅。”谢屹介绍,象群成功渡过元江老桥是一件里程碑事件,象群北移是涉水而过,当时江水尚浅,到8月份南归时已经进入雨季,江水暴涨,象群难以涉水过江。在此前的认知中,人们认为大象不会或者不愿过桥,但象群成功渡桥,扩展了原有的认知。
不仅是在中国,在全世界亚洲象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公众参与都不可或缺。发言中,谢屹回忆起在德国、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考察时,公众会通过捐赠、义务出工等形式参与保护工作。他表示,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公众以监督员、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亚洲象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随着中国公众科学素质和生态文明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必然会有更多的公众愿意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来,这需要有关单位为公众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