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天问探火、北斗组网……大国重器怎么过年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天问探火、北斗组网……大国重器怎么过年

来源:新华网2021-02-18 09:1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大年初四,“天问一号”传来火星的最新问候,一个漂亮的“转身”,成功实施捕获轨道远火点平面机动,将轨道调整为经过火星两极的环火轨道。

  从“天问”探火到北斗组网,从“嫦娥”奔月到万米深潜……刚刚过去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没能阻挡中国创新的脚步,一批科技成果惊艳亮相,成绩斐然。新春佳节,这些国之重器“放假”吗?它们和它们背后的科研人员在干啥?新一年,还将有哪些新突破?

  “天问”探火:来自火星的新春祝福

  新春伊始,行进在探火征途上的“天问一号”接连传来好消息:

  春节前夕,“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照片;腊月二十九,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开启环绕火星之旅;大年初一,火星捕获过程影像公布,那是来自火星的新春祝福。

  制动捕获是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环绕器能否精准点火制动,关系着任务的成败。“天问一号”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环绕器部分携带的中分和高分相机、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等设备将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

  环火成功的背后,是一个个必须攻克的技术难题:火星捕获时只有一次机会的一脚刹车如何踩准?上亿公里外的火星探测器如何开展自主管理?一批批科研人员迎难而上,集智攻关,不舍昼夜。

  得知“天问一号”成功进入环火轨道,环绕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牛俊坡自豪地说:“深空是等待人们探索的未知领域,梦想是激励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天外忙碌:北斗高悬引路明

  天问问天上九重,北斗高悬引路明。这个春节,在天外忙碌的还有北斗卫星。

  前不久,天津港运用北斗技术实现了对传统集装箱码头的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改造后的集装箱码头整体作业效率提升近20%;在河北雄安、新疆喀什和贵州多地,北斗应用在电网建设、监测运行等业务领域成效显著……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半年来,交通运输、农林渔业等多个领域都有了北斗的身影。正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所说,北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敏捷地渗透到每一个生活角落,矫健地浸润到每一个社会场景。

  春节前夕,在轨运行的52颗北斗卫星接受了一次全面“体检”,以确保北斗系统在春节期间平稳运行、精准服务。

  “卫星就像人类一样,时不时也会有一些‘小病小痛’,需要通过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卫星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工程师吕朋亮说。

  凝望苍穹:“中国天眼”24小时不停歇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贵州平塘县的群山上,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迎来落成启用后的第5个春节。总控室里,赵青杰伸伸懒腰,他的除夕“守岁”任务结束了。

  “90后”科技工作者赵青杰是“天眼”控制组成员,前几天刚刚新婚,除夕夜就留守观测基地负责望远镜控制,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基地过年,媳妇也赶来陪我,让我心里特别踏实。”

  “天眼”每天24小时运转,春节期间也不例外。每年此时,都有一批科研人员坚守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山里,陪“天眼”过年。他们中有刚毕业两三年的“90后”,也有扎根大山十几年的博士,平均年龄不到35岁。

  “天眼”台址周围方圆5公里都是人烟稀少的山峦,可这些年轻人从不喊苦。“除了静下心来工作,没想过其他的事,也不觉得辛苦。”赵青杰说。

  自2016年9月落成启用以来,“天眼”已发现279颗脉冲星,是同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2倍多;多次捕捉到极罕见的快速射电暴爆发;参与揭示的一种快速射电暴起源机制入选《自然》十大科学发现……

  按照规划,“天眼”确立了包括多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中性氢星系巡天、银河系偏振巡天、脉冲星测时在内的一系列科研项目,并将于今年4月对全球科学界开放。为满足今后更多的观测需求,“天眼”团队正在持续优化算法、完善升级,以提升观测效率。

  “既要准又要快”,这是望远镜观测的要义,也是“天眼”人的不懈追求,他们用扎根深山践行着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守护着观天巨目凝望苍穹。

  “人造太阳”:向“终极能源”更高目标迈进

  同样是大年初一,距“天眼”1500公里的安徽合肥,一百多名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也放弃了回家团圆,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大科学装置上,争分夺秒地进行着升级、检修工作。

  高11米、直径8米、重400多吨,这个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承载着实现人类“终极能源”的梦想,曾于2019年实现“1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今年它将改造升级,向更高的科学目标发起挑战:高温中更长时间运行。

  “人造太阳”结构复杂,上万个零部件若有一点瑕疵,未来的实验就可能失败。春节是项目的第31周,本来标着“放假”的排班表,又被科研人员用笔填上了新的加班内容。

  “每个人都是缺一不可的螺丝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研制‘人造太阳’是几代人接力的事业,“必须马不停蹄,才能实现超越!”

  探索深海:发现海底世界的奥秘

  10909米!去年,“奋斗者”号成功探底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奋斗者’号研制结束后又有新装备研发、新科学计划,我们将继续战前沿、补短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透露,未来科研方向将涉及极地深海,挑战冰下的海洋。

  现在,这个大家伙回到位于海南三亚的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椰林树影中迎来了第一个春节假期。而之前与它并肩作战的保障母船“探索二号”仍在忙碌,年前刚刚结束一次科考任务,从南海返航三亚。

  在“探索二号”的实验室里,中科院深海所深海生物学专家张海滨和科研团队,一边分类整理采集到的深海生物、沉积物、水体样品,一边探讨下一步南海深海生物的研究重点。

  “这些南海深处采集到的宝贝,为南海深海生物资源库的建设,以及生物对深海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张海滨说。

  接下来,“探索一号”“探索二号”两船和“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两潜器,将为2021年双船双潜探马里亚纳海沟、汤加海沟和劳盆地做好充足准备,以此开启全球海沟科考计划。(记者温竞华、胡喆、齐健、赵颖全、徐海涛、陈诺)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