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支撑高精尖装备制造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支撑高精尖装备制造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4-11-25 10:06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院士高端科普”栏目,邀请各领域院士就我国当下热点科技问题给予权威解答,服务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提升科研科普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普力量。#千万IP创科普

  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正从中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乃至高精尖制造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和短板,特别是高端装备发展的支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具体而言,首要问题在于国家测量体系的缺失。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支撑高精尖装备制造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

  国家测量体系是确保高精尖装备核心技术突破和产品质量提升的基石。这一体系涉及庞大的产业链,包括众多细分产品。只有这些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高精尖装备的整体质量才有可能提升。

  王大珩院士曾带领课题组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发达国家在精密装备领域的总投入中,测量装备(即测量仪器)占比高达三分之一,可见测量手段对于提升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性。然而,从我国当前的投入现状来看,测量装备的投入比例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难以达到总投入的十分之一。这种投入不足导致我们虽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并在不懈努力,但缺乏坚实基础的支撑,使得转型升级之路显得尤为艰难。

  基础是扎扎实实建立起来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国家质量基础(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NQI)”这一概念。NQI由标准、计量与合格评定三个要素组成,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支撑起制造业的质量体系。其中,合格评定主要依赖于工业测量能力和手段,工业测量必须依据标准进行,工业测量手段的准确性则需要计量来保障。然而,我国在这三个环节的发展都相对滞后。标准体系的发展尤为缓慢,缺项众多,需要建立大量的标准来完善。同时,我国的工业测量能力薄弱,不成体系,与计量体系存在断链现象。这使得我国国家质量基础的整体价值难以充分发挥,距离完全建立还有很大的差距。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支撑高精尖装备制造

谭久彬院士指导学生

  我国现行国家测量体系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向苏联学习的产物。当时国际上制造业尚处于一般精度测量阶段,当时的国家测量体系也处于初级阶段。60多年过去了,制造业已经经历了一般精度制造与测量、精密级制造与测量、超精密级制造与测量,现在已经进入完整精度制造与测量阶段。原来的国家测量体系已经严重不适应现阶段高精尖装备和产品制造与测量的需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了主要继承者。但俄罗斯也早已经放弃了原来国家测量体系模式,采用德国的国家测量体系模式。目前,只有中国还在固守着最落后的国家测量体系模式。要想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必须加快建设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

  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具有完全新的内涵和新的优势。2018年11月16日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了“修订国际单位制”的决议,7个基本量均由常数定义,2019年“5.20国际计量日”新定义正式生效实施。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相较于现有的国家测量体系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以量值制传递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计量体系简洁高效,传递准确度更高;同样,新一代国家计量体系对庞大的国家测量体系、仪器产业体系的管控也是更加简洁高效、管控质量更高、成本更低。

  要想建立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必须先建立起新一代国家测量法规体系,建立新一代国家测量法规体系是建立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的法律依据。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于1985年9月6日通过,于198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是建立国家计量体系的法律依据。该计量法的核心本质是通过行政手段把实物计量基准的量值逐级传递到计量仪器上,以确保在全国范围内量值准确一致。该计量法经过多次修订,在建立国家测量体系,形成规范测量能力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在现有计量法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已经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下决心建立新一代国家测量法,以其为基础,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相适应的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

  要想构建强大的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还必须要有一大批博士、硕士为主体的测量与仪器方面的高水平科技人才。为了弥补这个人才短板,我们必须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当前,我国虽已有部分高校设置了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均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扩大该学科的覆盖范围,提升培养层次,鼓励更多高校设立硕士、博士点,成为当务之急。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支撑高精尖装备制造

谭久彬院士指导学生

  加快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除了人才培育,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仪器产业体系也迫在眉睫。国家正逐步增强对仪器产业发展的重视,但相较于集成电路等产业,其复杂性与多样性更为显著。比如,集成电路产业路径清晰,通过大规模投资构建从设计到制造、测试封装的完整生产线,虽细分繁多但总体框架清晰。但仪器产业的种类成千上万,市场需求量各异且相对有限,难以单独形成庞大的产业规模。这使得很难通过一种仪器来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按场景化来支持仪器产业的发展。以航空发动机产业为例,为提升其整体产业链质量,可以梳理出该产业需要的测量参数和专用测量仪器,然后集中投入进行研发和生产。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聚焦于几个关键应用场景,设定如两个五年规划期,集中资源投入到这些场景中,推动其核心测量技术的突破与仪器设备的升级。随着这些关键场景的质量提升,将直接带动高精尖装备整体质量的提升,进而发挥示范效应,逐步辐射并带动其他相关场景的发展,由此逐步构建起完善的仪器产业体系。

  从全球范围来看,凡是科技强国都是仪器强国,凡是制造强国都是仪器强国,凡是质量强国也都是仪器强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在高精尖装备制造和创新技术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国家拥有完善的国家测量体系和先进的仪器产业体系,为他们的科技发展和制造业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此,我国要想成为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亟需加快建设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及其配套的仪器产业体系,进而不断提升我国在高精尖装备制造领域的实力和竞争力。

  (作者:谭久彬,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光明网记者肖春芳整理)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支撑高精尖装备制造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支撑高精尖装备制造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

  • 全新庐山站正式建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对相关国家的1300名中医药人才进行专项培训,共促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承。
2024-12-10 09:56
12月6日至8日,以这座小城命名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吸引了包括120位国内外院士、59位大学校长在内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齐聚一堂。
2024-12-09 10:11
数据要素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应用深度持续深化,不知不觉间,数据要素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2024-12-09 10:10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2024-12-09 10:08
12月7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新版路线图认为,CCUS技术将不只是大规模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
2024-12-09 10:02
随着504比特真机即将接入“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并对外服务,该平台将实现算力规模和算力类型双重升级。“面向未来,我们将加快推动量子计算实用化和商用化进程,为这一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2024-12-09 09:57
“中华环保联合会围绕实现国家环境与发展目标、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搭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沟通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室主任姚瑞华说,接下来,我们还应加强科技支撑,提高认识海洋、保护海洋能力。
2024-12-09 09:58
目前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保险产品较少,部分保险公司正在进行相关专属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探索。
2024-12-06 10:18
新昌县副县长王丽英介绍,当地引导本地企业进入机器人产业蓝海,同时招引一批优质机器人企业落地发展,抢先发力机器人产业链,新兴产业“生根发芽”,近两年研发费用达12亿元。
2024-12-06 10:17
“大雪节气时,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此时自然界阴气极盛,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气转盛而潜藏于内。
2024-12-06 10:17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转化?如何克服这一普遍性难题?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在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应用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通过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2024-12-06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