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家夫妇和他们的“树友群”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要闻 > 正文

科学家夫妇和他们的“树友群”

来源:人民日报2024-10-29 09:32

  今年3月,李德仁(左)和朱宜萱在生态林合影。受访者供图

  核心阅读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曾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如今已形成一道纵贯南北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

  10年来,在科学家夫妇李德仁、朱宜萱的倡议和组织下,16批志愿者接力到麦盖提县义务植树,累计种下4万余棵爱心苗木。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条宽阔的柏油路通往远方。道路两旁,沙枣、红柳、梭梭等连片的生态林长势茂盛。

  挖坑,放营养土,栽苗……10月27日,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100多名身穿统一志愿者服装的男女老少,手持铁锹、坎土曼等农具,正在已经铺好滴灌水管的沙地上忙碌。

  这里是第十六届麦盖提义务植树活动现场。这个活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和他的夫人朱宜萱(同为武汉大学教授)共同发起,至今已经坚持了10年。

  这对科学家夫妇今年都是85岁,在他们的倡议和组织下,2014年以来,已有16批779人次志愿者先后来到麦盖提县,累计种下4万余棵爱心苗木。

  组建志愿团队,在麦盖提种下片片生态林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位于陕西的原国家测绘总局第七地形测量队,主要负责西北一带的航空摄影测量工作。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和干旱缺水的气候条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朱宜萱告诉记者。

  2012年开始,麦盖提县探索“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科技保障、全民参与”的生态建设模式,启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建设工程,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动员10万余名干部群众在沙漠中植树。

  2014年9月,一场主题为“生态、环境、生命、健康”的院士春秋论坛在麦盖提县举行,李德仁夫妇受邀参加。

  “参观时我们看到,一棵棵树苗长到了2米多高。附近有个泵房,用电从地底下抽水,水管管口对准树苗根部,一滴滴地浇水。”朱宜萱说,据县里干部介绍,靠着这样的滴灌方法,当地已经种活了近两万亩生态林。

  “两年两万亩!”夫妇俩大为震撼。回到武汉,他们一合计,决定出钱出力、组织麦盖提义务植树志愿者团队,发动亲朋好友等建立“树友群”,加入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建设工程的队伍。

  2015年3月,参加第一届麦盖提义务植树活动的15名志愿者来到这片沙漠。除了李德仁夫妇,其他志愿者多是他们曾经的同事或同学,不少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当时,种树的地方是片沙漠,没有公路,很多地方车辆无法到达。”麦盖提县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主任艾江春介绍,15名志愿者每天从县城先坐半个多小时汽车,再步行3公里来到植树地点,顶着春天的风沙,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扛苗、修枝、挖坑、换土。中午,大家就在植树现场吃盒饭,休息片刻再接着劳动。从上午10点到晚上8点,第一天就种下了96棵小白杨。

  今年81岁的湖北省航测遥感院离退休职工王瑞芳,参加过8届义务植树活动。她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时,机械没法进场,植树全靠人工挖。“沙子流动太快,往往这边还没挖下去,那边的沙就快速滑下来。”王瑞芳说,“我们大多以老中青3人一组,轮流跳到树坑里,用铁锹把沙子不停地挖出去,几天后,双手都磨出了茧子。”

  在当地干部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志愿者在沙漠上苦战10天,种下白杨树735棵。

  探索科学方法,改进植树技术,义务植树树苗存活率不断提高

  有了第一届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多人加入麦盖提义务植树志愿者团队。其中有李德仁夫妇的同学、同事、朋友、学生、学生的学生,有教授、工程师、归国华侨、军人、医生、工人、企业家等。为了跟当地植树时间保持同步,志愿活动也形成了每年春秋两季的惯例。

  “志愿者团队的原则是只给当地添绿色、不给当地添负担。大家的来回机票,植树期间的食宿,植树所需的工具、苗木、农资,工地与住宿宾馆间数十公里的交通等,都是自费,植树也没有任何报酬。”朱宜萱说,很多人因为工作或者身体原因没法到现场,就通过捐款捐物的形式支持义务植树活动。

  正是这些“幕后英雄”的默默支持,麦盖提义务植树活动才得以顺利坚持下来。但志愿者团队面临的更大困难,还是植树本身。

  “麦盖提县气候干旱,植被存活率低且生长速度慢。”李德仁介绍,刚开始时缺乏经验,他们种下的树苗存活率不高。

  志愿者们并不气馁,他们拜当地干部群众为师,多方求教林业专家,不断改进植树技术:

  树种选择上,经过多次试验,确定种植沙枣、胡杨、梭梭等防风固沙抗旱的本土植株,并在梭梭根部套种肉苁蓉,发展林下经济;

  种植方式上,从目测改为拉绳定位,确保树苗成一条直线,并保持合理间距。种下树后“三踩两提”,即填沙后用脚踩实,把树提起放回再踩紧,再提再踩,让树苗根系能舒展开,有利于生长;

  灌溉方式上,在当地群众指导下,他们将滴灌水管绕着一棵棵树苗呈“S”形放置,水管就不易被风刮跑了……

  经过10年探索,做好科学种植和管护,义务植树活动种下的树苗存活率已经提高到90%以上。

  利用遥感技术,为植树管护、开发沙漠提供参考

  今年3月22日,李德仁、朱宜萱和志愿者们再次来到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庆祝义务植树活动10周年,并参加了第十五届义务植树活动。看到10年前种下的树苗已经长成数米高的树林,两位老人激动不已。

  “10年来,各地志愿者来到麦盖提参加和倡导义务植树,极大鼓舞了麦盖提群众。”艾江春说,在大家努力下,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累计定植生态和经济林46.6万亩,各类苗木成活率在95%以上。

  作为我国测绘遥感领域的权威专家,李德仁夫妇的专业知识,也在麦盖提绿化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卫星遥感影像显示的人工造林情况,对于精准监测管护林木有很大帮助。”李德仁介绍,根据当地提出的需求,他指导学生制作了麦盖提县历年卫星遥感图,可以清晰查看绿化面积变化、生态林长势等情况,为全县植树工作提供参考。

  可喜的是,夫妇俩利用遥感技术手段观察到的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不仅绿化面积逐年增加,而且植被整体健康状况良好,防风固沙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植被覆盖区域的地表温度相比荒漠区要低一些,说明植树造林对于当地高温干旱气候的改善有所裨益。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麦盖提县也实现从“善治沙”向“善用沙”转变,正着力发展沙漠旅游,沙漠生态观光、沙漠越野赛事、沙漠文化旅游等持续升温。

  “在景区选址时,测绘遥感技术也派上了大用场。”朱宜萱说,通过卫星遥感图,能识别判断地形的起伏高低、沙质好坏,确定最合适的景区位置。

  去年开始,麦盖提义务植树活动开始设置报名年龄限制——75岁以下。“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再去实地种树了,但每年还是会为活动捐款,志愿活动的规划、统筹、组团,向志愿者们发邀请函等工作,也是我在做。”朱宜萱在武汉家中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不断壮大的“树友群”。

  远方,新一批185名“树友”正在麦盖提集结,种下一片新的绿色。范昊天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乌伦古湖冬捕开始

  • “蛇展”迎蛇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