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 军
近日,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分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美丽中国概念提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是指山美、水美、人美,环境美、生活美、一切美,其实质是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6年,“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美丽中国”纳入五年规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概念是美学概念、生态学概念和社会学等多学科概念的统一,是时代趋势、人民呼声与集体智慧的统一,它有三个基本点:一是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三是“美好生活”这一奋斗目标。因此,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是世界视野、国家高度和百姓感受的统一,是中国价值、中国目标和中国道路的统一。而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五位一体”的建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美丽中国建设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踏上新征程,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就能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通过加大研发和应用新型清洁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和延伸。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充分依靠高水平科技创新,使我们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建设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成就喜人,提高了国际影响力,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未来五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压力依然较大,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数字经济发展任重道远,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难度加大。“十四五”期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不断拓展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科技创新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创新不仅是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巨轮,同时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在转变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想及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擘画,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立足当下补齐短板,面向未来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中争取更大主动权、话语权。
加强协同创新,在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汇集各方优势,开展多领域、多学科、跨介质、跨区域系统治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高效配置资源,释放创新潜能。深入研究环境重大问题和科学规律,把破解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科研的优先领域,不断探索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模式和机制。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服务“双碳”目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作积极贡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
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