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手性是指物体与其镜像不能重叠的现象,如同人的左右手,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如蛋白质、DNA、糖等都具有手性。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药物里,超过一半是手性药,这些药使用的是手性化合物单一镜像异构体。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周其林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介绍,手性化合物的两个镜像异构体通常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会对身体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比如,左手构型能治病,右手构型或许毫无作用,甚至危害健康。
创造出高效、高选择性的手性催化剂一直是周其林的目标。2020年1月10日,因为《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他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而这背后,是长达20年的科研攻关过程。
1987年,周其林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瑞士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留学期间,他意识到好的催化剂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做的,中国人也应该创造出自己的催化剂。
“我们不能一直都用别人的催化剂,所以我回国以后一心就干这一件事,尝试了很多次。”每天早晨8点准时到实验室,晚上8、9点钟才离开,周其林20年如一日,最终,他带领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手性螺环配体。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一系列手性螺环催化剂,这些手性螺环催化剂具有广谱性,在许多不对称催化反应中都表现出优于其他手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也因此被中外同行称为“周氏催化剂”。如今,已经应用于数百个不对称合成反应和许多手性药物的合成。
尽管科研中,往往会因为设计出的催化剂无活性或者无选择性,要“推倒重来”,反复实验,但回忆起科研的过程,周其林并不觉得辛苦。“我不认为这是心酸的过程,如果你要觉得心酸,或者感觉在坐‘冷板凳’,那就干脆别干这行。”在他看来,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做真正有意义的事,要能解决真问题。
面对网络上有关“生化环材”是“四大天坑”的论调,周其林感到不可思议。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走进化学领域,走进不对称催化领域。“没有一个催化剂能够包打天下,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催化剂,并且应用于工业中,但仍有更多的产品需要我们发展新的高效催化剂。”
记者:宋雅娟、蔡琳
剪辑:丰菲扬(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