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社记者田金文、白少波、李键
5月初,珠峰脚下风雪频仍。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来了一群“寻宝人”。每天天一亮,他们就从帐篷出发,拿着铲子、镐,以及各种大小形制的容器,走向冰川、荒野和一条条小河寻找看不见的“宝贝”。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正在进行,这支“寻宝人”队伍来自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作为此次珠峰科考的冰川微生物科考分队,他们负责收集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样本,分析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科研人员在珠峰地区采集土样(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旦增尼玛曲珠 摄
“我们这个工作看起来就像‘挖宝’。”科考队员、兰州大学博士生汪文强说,他们需要在珠峰不同海拔高度下,采集冰、雪、大气、土壤、径流、湖泊等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样品。
队员们穿着红色冲锋衣,戴着厚厚的帽子、手套,走出帐篷,哈着白气,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海拔5200米到6500米,都有这支科考队队员们的身影。
珠峰地区高寒缺氧,虽然已经入夏,但是冰川融水汇流的河水,依然冰冷刺骨。在河流里采集水体样品需要提前一天把容器放入河中,等待一天后再捞出,才能完成采样和水体监测。带着团队在东绒布冰川区域采集水样的张蔚珍研究员告诉记者,采到的水样要抓紧做好遮光,不然阳光一照射,工作就白做了。
在东绒布冰川区域,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微生物指标水样采集(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珠峰地区风云变幻、气象万千。每天,科考队员们都要早起顶着寒风外出采样,午饭就简单吃点提前备好的面包、饼干,直到天黑才返回珠峰大本营。
大本营夜深人静时,他们还在抓紧处理采集回来的样品。科考队员刘阳说:“需要在48小时内完成对水体样品中细菌、病毒等生物的过滤和固定。”
科研人员正在提取冰川融水里的微生物(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如果不及时固定,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病毒特征会发生很大变化,影响实验结果。”刘阳对记者说道。
“我们团队专注于微生物初级生产力的测定,将得到珠峰冰川径流初级生产力的第一手资料,对评估珠峰径流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张蔚珍说。
根据考察计划,冰川微生物科考分队预计在5月20日左右完成本次考察任务,珠峰冰川微生物的奇妙世界不久将被“寻宝人”掀开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