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山复绿 水转清 果飘香
首页> 科普频道> 要闻 > 正文

山复绿 水转清 果飘香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1-12-21 09: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核心阅读

  近年来,江西赣州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发展赣南脐橙、休闲旅游等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40年前红土裸露、沟壑纵横的赣州,如今山复绿、水转清,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

  水土流失面积由1980年的11187平方公里下降到2020年的6949平方公里,净减少4238平方公里,全市水库、山塘蓄水量增加2.8亿立方米……一组数据记录着江西省赣州市的红土地上发生的绿色奇迹。这里曾被国内外专家称为“红色沙漠”,经过治理,入选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如今,赣南脐橙、休闲旅游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老百姓靠吃“生态饭”鼓了腰包,赣州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

  强化生态修复,荒山换新颜

  冬日里,赣县区上塘村的山林依然郁郁葱葱,脐橙树挂满果实。村民谢小路的127亩果园喜获丰收,他正带着乡亲们采摘果子。谢小路感慨:“过去这里是一座接一座的崩岗,如今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赣南多山,特殊的花岗岩地质条件造成崩岗易发。“风化的花岗岩被雨水不断侵蚀,山体不断崩塌陷蚀。过去水土流失严重,裸露山体寸草不生,水土流失淹没农田、淤积河道,日子苦极了。”赣州市赣县区水土保持局副局长邱欣珍回忆。

  治理水土流失,一场攻坚战在赣州全面打响。多年探索,赣州坚持“生态治理+开发治理”两条腿走路,崩壁整治、水平梯田、植被恢复等工程落户,4300多座劣地崩岗披上绿装。在赣县区金钩形崩岗群,不少村民像谢小路一样种起脐橙、杨梅,捧上了“生态饭碗”。

  大余县南安镇新华村的山坡上,林木葱茏,树叶随风沙沙作响。村民谭祖金说:“因为多年采矿,植被遭到破坏,容易发生山体滑坡,一下大雨大家总担惊受怕。”

  2017年以来,大余县投入资金,对废弃矿山进行治理,完成矿山恢复治理面积0.9万亩,6家矿山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不毛地”披上“绿衣裳”。新华村的废弃矿山经过治理有了新用处。“矿区变风景区,家门口有了增收门路。”谭祖金笑着说。

  强化生态修复,座座荒山换新颜。在赣州,34.1平方公里废弃矿山重披绿装。水土保持工程发挥大效益。如今的赣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6.2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444.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与2013年相比净减少867.34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2.36%,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

  形成治理合力,措施不断升级

  石城县坳背村村民黄小勇,今年获得40万元政府奖励。这笔奖励来自赣州市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项目。2014年,黄小勇回到家乡,包下6000多亩荒山进行治理,建草灌乔治理区、油茶经济林治理区、水保监测试验区……几年间,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了,年产值达1000万元。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离不开投入。”赣州市水土保持中心主任黄菊兰介绍,近年来,市里以1.23亿元以奖代补资金,撬动社会资金1.43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69平方公里,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汇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

  治理水土流失,需要制度护航。赣州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和河长制考核指标范围,水土保持工作年年有计划、有部署、有考核、有奖惩。

  赣州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水土保持生态综合体。在上犹县梅水乡园村,茶园宛如绿毯,一行一行茶树间,坎下沟、引水沟、排灌沟等水保设施格外引人注目。

  “以小流域为单元,将水土保持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中,探索实施生态经济型、生态清洁型和生态旅游型小流域等多种治理模式,立体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上犹县水利局局长华明桂说。园村综合利用茶产业造绿、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护绿等措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治理成效显现,措施不断升级。曾在赣州水土流失治理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竹节水平沟”,有了升级版,走进山林,沟内多长满了青草。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赣州市着力打造上犹园村、安远官溪等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和生态旅游型小流域61条。

  生态环境好,百姓口袋鼓

  山绿了,如何让群众富起来?

  走进赣州市兴国县龙口镇都田村,漫步在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会发现万秀娟的“都甜农庄”就藏在青山绿水之中。“生态养殖、绿色休闲、养生度假,咱们都能干!”万秀娟说。

  生态农庄为什么选址都田村?“好生态就是金字招牌!”万秀娟坦言,示范园治水固土,是农庄果树的天然屏障;园区环境美,人气越来越旺。如今,农庄带动周边农村一起发展,村民不仅有了流转收入,农闲时还能到这打工。

  “绿富双赢,生态环境好,百姓口袋鼓。”兴国县副县长唐芳浩说,近年来,县里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小流域经济结合起来,在资金、技术上给予帮扶,帮助群众开发种植脐橙、梨、油茶等经果林。如今,兴国县有油茶66.1万亩、脐橙16万亩,杨梅、蜜梨、猕猴桃、茶叶等4万余亩,蹚出一条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水土保持优先,种植方式变了。在赣州市定南县岭北镇含湖村的柑橘种植基地,一排排金黄的柚子和柑橘挂满枝头。经过生态改造,昔日废弃矿山变成了“花果山”。

  “水果水果,先有水后有果。”看着身边水土流失治理得力,灌溉措施到位,村民李德山凭借务工学到的种植技术,在自家山林里搞起试验——从梯带开挖到水渠修筑,再到土壤改良,30亩茂谷柑被管理得井井有条,早早就被客户订购一空。

  “顶林—腰果—底谷(养殖)”立体治理、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反坡台地农林开发……赣州探索生态治理和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全市累计兴建以发展脐橙、油茶为主的种植基地2240个,种植经果林500多万亩,约6.5万农民、困难职工通过创办种植基地,解决了劳动就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黄菊兰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一定能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效益,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常 钦 周 欢)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