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老铁路:一条跨越山川的生态长廊
首页> 科普频道> 要闻 > 正文

中老铁路:一条跨越山川的生态长廊

来源:科技日报2021-08-18 09: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眼中有花,窗外有绿,一站一景,未来乘坐中(国)老(挝)昆(明)万(象)铁路(以下简称中老铁路)列车出行时,将是一派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景象。

  记者8月13日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局集团)获悉,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老铁路国内玉磨段沿线边坡绿化景观工程已基本完成,站房装饰装修设计及外部环境整治绿化工程正在加紧进行,一条美丽的生态廊道,已然如画卷般展开。

  理念引领,建设果园里的车站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中老铁路国内段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为中老铁路国内段建设的主体,昆明局集团始终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铁路建设全过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沿线环境保护工作。

  根据沿线不同气候特征、植被状况、地域文化等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夯实地基、固化边坡,减少水土流失。同时突出绿化层次,对铁路沿线环境进行美化,按照多物种绿植高矮结合、色彩搭配、与沿线自然景观相融合的绿化方案,积极打造“滇中胜景、林海茶韵、傣族风情、绿色森林”。

  元江站,被建设者们称为“果园里的车站”。

  昆明局集团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工程管理部部长安继宗介绍,考虑到元江是水果大县,果树是元江的地域特质之一,而且元江站位于元江县的甘庄街道,这里果树满山,瓜果飘香,更是出了名的盛产芒果之地。大家一致认为,芒果树具有地域特色,更能提升绿化的品质,而且果实代表了丰收,寓意更好。最终,建设者决定将靠近站区的三角梅更换为芒果树。

  80棵芒果树成功“入驻”元江站区,无果时树叶一年四季葱翠碧绿,有果时站区各处果香四溢。青绿色、金黄色、粉红色的芒果,让人感觉幸福满满。元江站区的绿化建设,也成为践行生态环保理念的成功典范。

  昆明局集团在对全线绿化建设按照“目之所及绿化全面覆盖”的原则进行一体化打造的同时,深度考虑沿线地域特色和景观文化,种植具有代表性的绿植,做到既整体协调又各具特色。截至目前,绿化工程完成346万平方米,玉溪至磨憨段沿线已基本呈现“四季常绿,站区有花”“景随路走,绿随车移”的绿色生态景观,乘坐列车感受沿途风光将成为旅客的美好体验。

  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

  西双版纳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

  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基因库”等美称。

  野象谷车站,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毗邻亚洲象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环境,车站建在隧道里。”昆明局集团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刘一乔介绍,这样的建设模式,相当于一条管道从山体内部穿过,施工均在地下,可减少对当地动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铁路开通后也不影响野生亚洲象的正常活动。

  据悉,在设计之初,各方就将铁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相关部门调查了野生亚洲象的分布及其迁移通道,分析了工程建设对野生亚洲象活动及其迁移廊道的影响。经过调查研究,最终决定线路方案避开野生亚洲象主要活动区域,地表出露段不涉及野生亚洲象既有迁移通道,并采取延长隧道、调整隧道斜井位置、以桥代路、设置隔离栅栏和声光屏障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野生亚洲象生存环境的影响。

  西双版纳不仅有亚洲象、望天树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更有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高达81%,其中天然林面积97万公顷。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合理设置土方开挖方案,控制施工范围,确保挖填量最小化以减少对地面植被的破坏。”刘一乔说,为此,他们设置了五级沉淀池以控制施工废水排放,采取道路硬化、植草植树等防护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修筑与山川同美的绿色生态廊道。

  科技先行,支撑沿线绿色发展

  科技赋能,推动绿色发展。

  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智慧工地云平台、增强现实技术(VR)安全体验馆……为打造绿色节能环保型车站,在施工过程中,昆明局集团组织各参建单位运用前沿创新科技成果,严格控制主材损耗,提高设备利用率,合理下料,废旧材料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通过地面硬化、设置围挡、场地封闭及洒水减少扬尘,做好施工区域周围绿植保护,防止土壤流失;并对噪声污染、光污染、水污染、建筑垃圾等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一条绿色铁路,不仅可以满足中老两国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而且可以造福双边民生福祉,推动铁路沿线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刘一乔说。

  中老铁路站房设计融合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各车站设计各具风格、各有千秋,但节能环保是这些车站的共同点。

  在站房建设中,参建各方秉持绿色设计理念,广泛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四新”技术,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在站房墙体、屋顶材料和雨棚建设等方面,选取新材料、新工艺,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并采用高效节能灯及智能控制技术,实行节能运行管理等措施,降低能耗,节约资源。据了解,中老铁路站房节电设备设施配置率达80%以上,节水设备设施配置率达100%,基本完成了“一站一景”的精品站房建设。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一条铁路,把中国和老挝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中老铁路是友谊线、民生线,更是绿色线。

  中老铁路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两大方面,充分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专家表示,中老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在搭上“绿色快车”实现新的、更大突破的同时,沿线的热带雨林及其生物资源也得到了充分保护。

  中老铁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建设运营全过程,不仅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注入绿色发展动力,更丰富了“一带一路”的建设内涵,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赵汉斌 张伟明 范恭悦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