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造未来】种源安全 吃鸡自由——白羽肉鸡自主育种
首页> 光明科普> 视频 > 正文

【智造未来】种源安全 吃鸡自由——白羽肉鸡自主育种

来源:光明网2025-06-04 13:00

在人类的餐桌上,鸡肉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当你咬下一口美味的鸡肉时

是否有过这样的担心:

如果有一天

鸡被我们吃光了怎么办?

【智造未来】种源安全 吃鸡自由——白羽肉鸡自主育种

“无鸡可吃”的情况不是天方夜谭

因为作为鸡肉供应主力鸡的白羽肉鸡

并非中国本土鸡

曾经,我国为了保证鸡肉市场供应

只能被迫不停进口

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吃鸡被国外“卡脖子”?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

国产白羽肉鸡是如何逆袭的?

【智造未来】种源安全 吃鸡自由——白羽肉鸡自主育种

让我们从白羽肉鸡的繁育开始说起

我们吃到的白羽肉鸡是商品鸡

想培育一只商品鸡

需要往上数四代:

曾祖代种鸡、祖代种鸡、父母代种鸡、商品代肉鸡

【智造未来】种源安全 吃鸡自由——白羽肉鸡自主育种

只有原种鸡和曾祖代种鸡才能实现鸡生蛋、蛋生鸡

育种公司不会出售这些“能下金蛋的鸡”

父母代产生的商品代鸡只能产肉用,不能留种

我们只能每年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每年要引进80万至120万套祖代鸡

每年光引种金额就要花费4,000万美元左右

还要随时面临断供风险

【智造未来】种源安全 吃鸡自由——白羽肉鸡自主育种

为了打破种源困境

2009 年起,我国启动白羽肉鸡自主育种攻关

白羽肉鸡育种是一代一代优中选优的过程

同时对多群鸡进行选育

每群鸡都各具特性

让特性显著的鸡群进行纯系繁育

从后代中挑出特性更突出的鸡保留下来

如此循环往复

鸡的优点一代代不断增强

担负起繁殖千万后代的重任

【智造未来】种源安全 吃鸡自由——白羽肉鸡自主育种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介绍研究员文杰

在选育时

要综合白羽肉鸡各方面的生产性能

如果想达到国家审定标准

需要选四个世代以上

筛选的指标包括饲料转化率、胸肌大小等超过50项

【智造未来】种源安全 吃鸡自由——白羽肉鸡自主育种

如何才能快速检测、精准育种?

答案藏在“基因芯片”中

2017年,科学家研发出国内首款鸡芯片

芯片内整合了白羽肉鸡约5万个基因组数据

根据基因组数据来判断小鸡未来的生长情况

在全基因组育种技术的加持下

白羽肉鸡的自主育种进程进一步加快

经过13年时间

2021年,“广明2号”“圣泽901”“沃德188”这3个品种通过审定

我们终于有了自主育种的白羽肉鸡

【智造未来】种源安全 吃鸡自由——白羽肉鸡自主育种

“从0到1”突破的背后

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如今,国产白羽肉鸡不仅自给自足

还出口到了坦桑尼亚等多个国家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赵桂苹介绍

我国自主培育的品种如“广明2号”

已经达到了与国际品种并跑的水平

但我们的育种价格更低

还会提供一系列配套的技术服务

这大大提高了我国畜禽品种的国际竞争力

让白羽肉鸡“扬帆出海”,走向国际

【智造未来】种源安全 吃鸡自由——白羽肉鸡自主育种

小小白羽肉鸡

从被国外“卡脖子”到成为行业“扛把子”

背后是综合国力全方位的提升

这是一场餐桌上的自主创新突围战

中国农业用硬核科技

打破传统产业的天花板

向世界讲述着饱含智慧与勇气的中国故事

  《智造未来》系列科普视频每集聚焦一项近年来我国进行科研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专家访谈、实地拍摄、动画演绎等多种形式,结合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以技术的演进路线为主轴,通俗阐释其对产业变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呈现一堂永不落幕的“科学公开课”,吸引更多年轻人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出品|中国科学技术馆

摄制|光明网

特别鸣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国家现代肉鸡产业技术体系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满满“科技范” 夏种生产跑出“加速度”

  •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完成黄河段掘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