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张佳兴)“生态修复如果离开了科学性,那么根本谈不上它的有效性或者实效性”8月28日,在自然资源部召开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对如何保证生态修复科学性问题作出回应。
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
为保证红树林保护修复做到科学性,周远波建议:
一是在工作理念上要体现科学性。要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按照红树林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采取自然恢复和适度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红树林进行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要反对脱离客观条件、违背自然规律,甚至破坏生态的所谓生态工程。
二是在工作布局上要讲求科学性。要坚持量与质并重的要求,既要对现有的红树林通过保护和修复提高它的质量,同时又要通过营造新的红树林来增加数量和规模,全面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具体安排新造红树林时一定要按照立地条件和难易程度,优先在现有自然保护地内安排红树林的营造项目,这样既考虑“宜林”,也就是客观条件适宜造林,又要兼顾“易林”,就是现实矛盾、困难和阻力相对较小。
三是在宜林地的选择上要体现科学性。在去年4—5月,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组织了500多人的专业队伍,对全国红树林现状和育林潜力地块进行了专项调查,特别对宜林地反复进行筛选,建立了数据库,做到了上图落地,这也是为我们做好科学生态保护修复和营造红树林的重要基础。
四是在技术支撑上要突出科学性。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红树林保护修复和营造中现实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攻关,要解决优良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外来有害物种防控、珍稀树种保护等难题,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要通过科学技术的突破来带动和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另外,还要加强红树林的后期管控,使红树林前期有人栽、后期有人管,长期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