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蔡琳)6月11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吴晓介绍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
吴晓表示,《规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是党的十九大后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第一个综合性规划,共部署了9项重大工程、47项具体任务,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以及海洋等全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吴晓介绍,《规划》是从国家层面对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系统的谋划,提出了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总体布局、重大工程、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是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总体设计,是编制和实施有关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对推动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作用。具体来说,《规划》有以下定位和作用:
首先,《规划》是新时代国家层面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本纲领。从《规划》涉及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涵盖了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全国五大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一些与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直接相关的生态系统类型;从《规划》覆盖的地域范围来看,基本囊括我国主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骨架,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区域;从《规划》部署的建设内容来看,既包括自然生态空间和自然资源保护,又包括自然生态空间和资源量的扩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提升;从《规划》的时间跨度来看,与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节点一致。
其次,《规划》实施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各类生态工程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比较单一,工程建设的系统性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的途径,工程建设仍然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生态保护和修复标准体系的建设、新技术的推广、科研成果转化等也比较欠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调查、监测、评价、预警等能力不足。《规划》从国家层面对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工程布局、治理思路、治理措施、保障政策作出了系统部署,《规划》中明确的这些重大工程是推动全国和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完善有效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模式,加快自然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主战场。
第三,《规划》为各地进一步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我国在生态方面的历史欠账较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也比较多,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了上限,而且还面临“旧账”没还、又欠“新账”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仍处在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生态保护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规划》的颁布实施,为有关地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