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的环保故事丨寻找排污口,5000人徒步把长江2.4万公里岸线走了一遍(攻坚战篇②)
首页> 科普频道> 我的环保故事 > 正文

我的环保故事丨寻找排污口,5000人徒步把长江2.4万公里岸线走了一遍(攻坚战篇②)

来源:光明网2020-03-31 16: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围绕攻坚战确立的阶段性目标,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的环保人打响了一场场标志性战役,蓝天保卫战、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在这一场场大仗、苦仗、硬仗中,塑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他们是蓝天碧水背后一份一份微小却坚定的力量。为此,我们特别策划《我的环保故事》攻坚战篇,带您走进投身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生态环保人!

  我叫陈尧,来自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我在参加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制定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方案,进行前期的技术调研和试点,并且把我们能够找到一些好用的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到我们的专项行动中去,解决实际中发生的一些问题。

我的环保故事丨寻找排污口,5000人徒步把长江2.4万公里岸线走了一遍(攻坚战篇②)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陈尧

  长江的水质情况对周围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不小的影响。在长江下游有一些河流已经彻底沦为了排污河,居住在河岸两侧的老百姓日子可说是每天掩鼻而过、苦不堪言。到了中游,经常是在雨季的时候,把堆积在河道里的一些污物冲到下游去,对下游的养鱼或者是种植带来了损害 。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在我的理解中是一个非常宏伟和壮丽的工程,我是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来为它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我的环保故事丨寻找排污口,5000人徒步把长江2.4万公里岸线走了一遍(攻坚战篇②)

  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中,入河排污口排查是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干杰部长多次强调,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当头炮”、“牛鼻子”。我们就是要搞清楚到底有多少个口子在向长江里排污,排的是什么,排了多少,为下一步整治奠定基础。

  组织这一次工作,我们是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借鉴的,难度非常大,整个排查我们涉及到长江干流、9大支流和太湖,24000公里的岸线,涉及到11个省(市)63个城市。

我的环保故事丨寻找排污口,5000人徒步把长江2.4万公里岸线走了一遍(攻坚战篇②)

  在工作中,我和我们的同事们探索了三级排查的工作模式,第一级我们用无人机航拍疑似排污口,第二级我们安排同事们人工现场徒步踏勘,第三级是对疑难问题重点攻坚。这一工作的可行性,我们在试点排查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帮地方建立了一套明明白白的入河排污口“底账”。

  到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6批次的排查工作,总共几乎投入5000多人次这样一个现场排查,把整个长江所有的岸线走了一遍。

  目前我们排查发现的长江入河排污口大概是6万多个,与各地之前掌握的排污口数据相比,增加了大概30倍。

  在长江排污口的排查过程中我们是使用了很多先进的手段,包括通过无人机全长江流域的航拍,对整个长江拍了一张X光片。然后像使用快检试剂包,等于对整个长江的各个毛细血管进行了一个快速的检测。

我的环保故事丨寻找排污口,5000人徒步把长江2.4万公里岸线走了一遍(攻坚战篇②)

  对于一些比较疑难的河岸,我们采用水下机器人,采用无人船进行探底,一些隐蔽在水面以下的排污口,我们也掌握了相关数据。

  这一年整个在跑长江的时候,其实蛮多时候是压力特别大,特别想放手,尤其是回家的时候,两个娃娃想让你抱的时候,确实不想干了。但是等回到长江边上的时候,还是很主动地去看周围有没有排污口。

我的环保故事丨寻找排污口,5000人徒步把长江2.4万公里岸线走了一遍(攻坚战篇②)

  我觉得这件事情我们做对了,抓住排污口,确实是抓住了“牛鼻子”,是推进长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一招。我们这一年再苦再累,值了。

  我之前是做纯粹的技术工作的,现在来从一个长江的大面上来看咱们这个长江,感觉应该说是找到了人生的一种方向,觉得可以为这个事业去做一些事情,奉献一辈子。

  出品:@生态环境部 光明网

  监制:战  钊 宋雅娟

  编导:张佳兴 蔡  琳 赵宇豪

往期回顾:

我的环保故事|守护大水缸,4年推动10367个水源地环境问题解决(攻坚战篇①)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假期旅游热 祖国山河美

  • 建设巅峰气象观测网络 揭示极高海拔区气候变化特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科技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2023-10-02 09:06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