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地球“小月亮”的身世之谜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地球“小月亮”的身世之谜

来源:光明网2021-11-17 11: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期美国科学家在《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发表文章,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结论:中国要探测的2016 HO3小行星可能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这颗小行星有什么特别之处?凭什么说它可能来自月球?中国计划如何探测这颗小行星?

地球“小月亮”的身世之谜

图1. 科学家发现2016 HO3小行星可能是块月球碎片(图源:University of Arizona)

  这颗小行星有何特别之处?

  这颗小行星代号为2016 HO3,国际永久编号为469219,由美国夏威夷泛星计划望远镜(Panoramic Survey Telescope and Rapid Response System)发现于2016年4月27日,因此它还有一个夏威夷语名字“Kamo`oalewa”,意为“一个独自旅行的后代(an offspring that travels on its own)”,似乎暗示了它的身世之谜。

  科学家发现,这颗小行星位于一个非常奇特的轨道上,它不仅像其他小行星那样环绕太阳运行,也同时在一个非常遥远的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每年环绕太阳一圈,同时也环绕地球一圈,最近距离地球约1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地球约4500万公里。

  科学家还预测,在未来几百年,这颗小行星都会运行在同时环绕太阳和地球的稳定轨道上。可以说2016 HO3小行星是月球之外,地球的另外一颗“准卫星”或者“小月亮”。也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科学家对它从哪里来的?长什么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国计划未来从这颗小行星上采集样品,带回地球,在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

地球“小月亮”的身世之谜

图2. 2016 HO3是地球的“准卫星”(图源:网络)

  这颗小行星独特的轨道使得它每年都会在4月份附近接近地球,从而使得对它进行观测成为可能,为确定其精密轨道、测量其物理化学特性创造了条件。不过即使它最亮的时候,仍然非常暗弱,比人眼能看到的最暗弱的星星还要暗弱400万倍。只有在4月前后的几周时间,利用地面上的大口径望远镜才能观测到它。

  这次科学家动用了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型双筒望远镜(LBT)和洛厄尔发现望远镜(LDT)。其中,LBT望远镜由两个8.4米口径望远镜组成,等效口径为11.8米。LDT望远镜口径为4.3米。

地球“小月亮”的身世之谜

图3. LBT望远镜和LDT望远镜(图源:网络)

  与月球相比,这个小月亮,个头又小转得又快。2016 HO3小行星绝对星等为24.3,反射率约为0.1-0.15之间,等效直径约46-58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月球自转一圈需要28天,而这颗小行星28分钟(+1.8/-1.3)就自转一圈,属于快速自转小行星。

地球“小月亮”的身世之谜

图4. 小行星自转周期约28分[1]

  凭什么说它可能来自月球?

  那科学家又是如何推测这颗小行星可能来自月球呢,这就不得不提光谱测量的概念。大家知道,太阳光按照波长可以分成紫外、可见光和红外等谱段,每个谱段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很多小谱段,就像可见光可以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一样,这些谱段合称为光谱。阳光照射到小行星上,物质元素组成以及尘埃粒径分布的不同都会导致特定谱段的阳光被吸收。因此小行星的反射光谱特性可以反映出小行星的表面物质组成与结构。

  如果利用光谱仪,测量小行星对不同谱段阳光的反射吸收情况,就可以获得小行星的光谱曲线,进一步可以推测小行星的物质成分。因此对小行星进行光谱测量是研究小行星物质成分的重要手段,也可以根据小行星的光谱曲线对小行星进行分类。

  根据小行星的反射光谱,可以大致将小行星分为三类:

  C型为碳质小行星,主要由富含有机物、水合物的硅酸盐组成;

  S型为岩石质小行星,主要由硅酸盐组成;

  X型为高反射率小行星,其中一族主要由含铁、镍等元素的金属化合物组成。

  这次科学家就利用了LBT和LDT望远镜对这颗小行星进行了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光谱测量。发现这颗小行星总体上属于S型小行星,但其光谱曲线在近红外波段的斜率与其他小行星都不相同,反而与月球岩石的光谱曲线更为相似。因此科学家猜测,这颗小行星会不会是一块月球碎块?随着某次撞击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经过复杂演化后,成为了一颗地球的“小月亮”。这么说,难怪它的夏威夷名字为“一个独自旅行的后代”呢?

地球“小月亮”的身世之谜

图5. 小行星光谱与其他物质比较[2]

  除了光谱相似之外,这颗小行星的轨道能量也与地月系统轨道能量接近,在接近地球时,与地球相对速度约为2-5 km/s。而小行星与地球的相对速度平均为20 km/s。似乎也暗示了这颗小行星不同寻常的身世。

  这颗小行星到底是不是一块来自月球的石头?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种种迹象表明,其可能与地月系统存在一定的渊源。看来只有等我们的探测器从这颗小行星取回样本,在实验室分析后才能给出确定答案。

  中国计划如何探测这颗小行星?

  2021年6月12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在会上表示,中国将在2025年前后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一颗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一颗主带彗星绕飞探测。

  在更早之前的2019年4月19日,中国国家航天局通过官网发布《小行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和搭载项目机遇公告》介绍,探测器将携带科学载荷,对近地小行星 2016 HO3 开展绕飞探测,随后择机附着小行星表面并采集小行星样品,之后返回地球附近释放返回舱,将小行星样品送回地球,这一过程大约在3年内完成。上述过程完成后,探测器经地球、火星借力,经历约7年时间飞行到达小行星带,对主带彗星 133P 开展绕飞探测。探测器配置相关科学载荷,以飞越、伴飞、附着、采样返回等方式,对目标小行星进行遥感探测、就位探测和采样返回。

  中国小行星探测任务具体包括以下科学目标:一是测定 2016 HO3 轨道、自转、形状大小和热辐射等物理参数。二是探测 2016 HO3 形貌、表面物质组分、内部结构,获取小行星样品的背景信息。三是对 2016 HO3 返回样品开展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小行星样品的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测定和研究小行星样品的年龄;与陨石进行比较研究,建立返回样品与陨石、地面观测与遥感就位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

  中国国家航天局还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科学载荷和搭载项目方案,预留了200公斤运载能力用于向社会开放搭载,鼓励中外科研机构联合提出载荷技术方案,欢迎国外科研机构参加载荷方案征集,按照“免费搭载,数据共享,经费自担”的原则搭载国外载荷。

  2021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国际太空》期刊描述了对我国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设想。将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总结为“一次发射,两类探测目标(近地小行星和主带彗星),三种探测模式(绕飞、附着、采样返回)”。在文章中提到:“为实现百米级近距离探测,实现小行星的全球覆盖,需研究绕飞、悬停等多种飞行轨道和探测模式”、“针对可能的‘碎石堆’或‘独石’特性,以及表面不同大小的碎石粒径分布特性,除了触碰采样方式外,还需考虑设计悬停采样和附着采样等多种模式和手段,确保能可靠采集到样品”。

地球“小月亮”的身世之谜

图6. 我国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飞行过程示意[2]

  我国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是一次高起点、高难度、高显示度的创新空间任务,将实现太阳系“一带一路”探测,是我国行星探测重大工程的下一个标志性项目,将突破多项核心技术,获取大量科学数据和宝贵的小行星样品;并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深空探测能力、推动行星科学的快速发展和航天强国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也将为揭开2016 HO3小行星的身世之谜提供确凿的证据[3],让我们预祝我国的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早日获得成功吧。

  参考文献

  [1] Benjamin N. L. Sharkey,Vishnu Reddy et al,Lunar-like silicate material forms the Earth quasi satellite (469219) 2016 HO3 Kamoʻoalewa,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 (2021) 2:231 |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1-00303-7 | www.nature.com/commsenv

  [2] 余后满 张熇 等,我国小天体探测任务设想(下),《国际太空》2021年9期

  [3] 中国国家航天局,小行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和搭载项目机遇公告,2019年4月

  作者简介:李明涛,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小行星防御与利用、航天器轨道优化设计。

  文稿编辑:蔡琳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

  • 上海: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