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银河中的魔力转圈圈①宇宙物质由“暗”到“明”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银河中的魔力转圈圈①宇宙物质由“暗”到“明”

来源:光明网2020-07-03 14: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恒星形成是宇宙物质由暗(光学意义)到明(恒星及星系)的关键步骤。从1796年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开始,过去了两个多世纪后,恒星形成领域终于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通过E.E.Barnard开创的宽视场成像(Barnard,1907,1919,ApJ)进入实测(靠谱+有钱)学科。

  Barnard认证的“暗云”,至今都是本领域研究的重要对象,例如著名的B68 (Alves et al., 2001,Nature)被揭示具有经典的流体力学压力平衡密度结构Bonnor-Ebert轮廓。又例如基于我们首次捕获到的正在诞生的暗云B227(Zuo et al., 2018 ,ApJ “Catching the Birth of a Dark Molecular Cloud for the First Time”)。这两个工作分别研究了Barnard认证的第68个和第227个暗云。

 银河中的魔力转圈圈①宇宙物质由“暗”到“明” 

拉普拉斯及其太阳系星云起源假说示意图

  暗云之为暗,是由于尘埃消光,但其主要成分是气体。1951年星际中性原子氢气(HI)的发现,确立了其为星际介质的主要成分之一。20世纪60年代,Hollenbach和Salpeter的研究明确了氢原子在星际尘埃表面‘复合’成为分子氢。60年代四大天文发现之一的星际一氧化碳(CO)分子,使得难以探测的分子氢气得以现形,揭示暗云都是分子云。七八十年代,空间天文兴起,红外巡天确定了年轻恒星诞生于分子云。至此一个恒星诞生的完整图景基本完成。

银河中的魔力转圈圈①宇宙物质由“暗”到“明”  

恒星诞生过程

  分子的辐射集中在毫米射电波段。恒星形成领域的天文学家从80年代初就开始推动大型毫米波阵列(MMA),经过几次10年规划、多边国际谈判、无数次高原反应,MMA演化、成长为当今地面天文设备的巨无霸——ALMA。到目前为止,ALMA观测用时最多的领域是恒星形成及星际介质,由最初的新兴成为主流显学。

  90年代末,我在纽约上州的农村苦读学位,一把剪刀对付一月头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手艺为今年的COVID-19疫情宅做了准备。村里有让胡适挂科的农场,自产牛奶和冰激凌。村边有“手指湖”(Finger Lakes),古冰川凿穿岩石深达数百米,与秋光一起烂漫至天际,非常适合思考恒星形成之三大经典问题:磁场问题、湍流问题、角动量问题。

  至今,三大问题无一解决!

  三大问题的本质是多数量级尺度跨越中的能量转移机制。从几千光年的弥散星际介质到百万公里腰围的太阳,缩水了几百亿倍。如果星际介质中的磁场在具有一定电离度的气体中冻结,其能量密度将远高于分子云所拥有的重力势能。磁场将阻止恒星形成。星际介质中遍布超音速的湍流。湍动对抗质量相吸的重力,直到在数万天文单位或更小的尺度,热运动才达到或超过湍动,使所谓的致密云核可能整体塌缩,开启新一代太阳的星途。

银河中的魔力转圈圈①宇宙物质由“暗”到“明”  

星际介质包裹中的太阳系

  磁场、湍流如何耗散缺乏实证,数值模拟里面普遍直接忽略或者做生硬的量纲假设。人类距离物理解释恒星形成尚远。角动量问题是三大问题中相对简单的一个。大尺度的星际介质包含或者演化成为许多子结构。宏观的角动量不必等于局域角动量之和。

  90年代以来,特别是哈佛大学天体物理中心Myers和Goodman关于暗分子云核的系列工作,确立了从分子云核中心向外延展5万亿公里左右(这个尺度范围被称为亚光年尺度),在这个范围内角动量已经远远小于重力势能或磁场能或湍动能,而后三者处于能量均分状态。

  能量均分也可能是暗云磁流体的一个基本性质。我们刚刚发表了对北天6个分子暗云中云核角动量的研究(Xu et al., 2020,ApJ)。在计算过程中,考虑了此前同类工作忽视的云核密度分布,因而导出了更为真实、数值更小的角动量,进一步验证了在亚光年尺度角动量已经不再影响云核整体塌缩的动力学。从亚光年尺度到恒星尺度(百万公里),角动量虽然不再影响整体塌缩的动力学,但是依然需要被大量耗散,才能加速物质吸积。一般认为外向流是角动量耗散的重要途径。

  星际介质,特别是分子暗云中,各个层级的结构逐步紧实,最终小宇宙爆发点燃核聚变成为恒星。这一句话的星途,包含了多种基本物理、化学过程和环境变化:磁场、湍流、重力、热运动、等离子体、辐射转移、宇宙线、尘埃演化、无机-有机化学等等相互耦合,纠缠不休。

  经过了一个世纪和多次新设备之重大突破,恒星形成的科学描述还主要是唯像的:巨分子云集群(Giant molecular cloud complex)到分子云(cloud)到云块(clump)到云核(core)到年轻星周盘(protostellar disk)加外向流(outflow),最终由于某种神秘力量阻止吸积确定原恒星质量,并且整体达成那个统一的更为神秘的初始质量函数(IMF)。 

银河中的魔力转圈圈①宇宙物质由“暗”到“明”

恒星形成的唯像描述

  星际云的形状柔弱多变,但是到了即将塌缩踏上星途的云核,就圆润起来,在物理学家眼里都是球,亦如物理学家眼里的牛。这个叙事过程朴素可爱:“现在的日子是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 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 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 就是共产主义了......”

银河中的魔力转圈圈①宇宙物质由“暗”到“明”  

物理牛

  如何实现太阳诞生这样“共产主义”的理想?2009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单体空间望远镜(大过但是轻于哈勃)赫歇尔天文台的发射升空,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作者近期相关论文发表于:

  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快报》Xu et al. 2020, ApJL,DOI:10.3847/2041-8213/ab8ad7,作者:徐雪芳,李菂, 戴昱等

  美国《天体物理杂志》Xu et al. 2020, ApJ,arXiv:2006.04309,作者:徐雪芳,李菂, 戴昱等

  中国《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 Yue et al. 2020, RAA,arXiv:2006.04168,作者:岳楠楠,李菂, 张其洲等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Zhang et al. 2020, MNRAS accepted, arXiv:2006.13410, 作者:张超,任志远, 吴京文等

  参考文献:

  Alves, J.F., Lada, C.J., & Lada, E.A. Internal structure of a cold dark molecular cloud inferred from the extinction of background starlight. 2001, nature, 409, 159

  Barnard E.E. On a nebulous groundwork in the constellation Taurus. ApJ, 1907, 25:218-225.

  Barnard E.E. On the dark markings of the sky, with a catalogue of 182 such objects. ApJ, 1919, 49:1-24.

  Hacar, A., Tafalla, M., Forbrich, J., et al. An ALMA study of the Orion Integral Filament. I. Evidence for narrow fibers in a massive cloud. 2018, ApJ, 610, A77

  Hollenbach, D., Salpeter, E.E. Molecular Hydrogen Formation on Grains in H I Regions. 1969, BAAS, 1, 244

  Li, H.-X., Li, D., Qian L. et al. 2015, Outflows and Bubbles in Taurus: Star-formation Feedback Sufficient to Maintain Turbulence, ApJS, 219, 20

  Tan, J. C., & McKee, C. F. 2004,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Stars. I. Mass Infall Rates, Accretion Disk Structure, and Protostellar Evolution, ApJ, 603, 383

  Xu, X., Li, D., Dai, Y.S., et al. Independent Core Rotation in Massive Filaments in Orion. 2020, ApJL, 894, L20

  Xu, X., Li, D., Dai, Y.S., et al. Rotation of Two Micron All Sky Survey Clumps in Molecular Clouds. 2020, ApJ, arXiv:2006.04309

  Yue, N., Li, D., Zhang, Q., et al. Resolution-dependent Subsonic Non-thermal Line Dispersion Revealed by ALMA, 2020, accepted by RAA, arXiv:2006.04168

  Zuo P., Li D., Peek J.E. G., et al. Catching the Birth of a Dark Molecular Cloud for the First Time. ApJ, 2018, 867:13.

  作者简介:李菂,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从事天体物理和天文技术研究,撰写关于猎户座大质量“宁静”云核的系列论文,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ApJ)发表。

    插图:蔡琳、星宇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邕江引水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链发力”、促进“环环相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愈发清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24-12-03 16:02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