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城乡要素如何顺畅流动?农民就业转型路在何方?县域产业怎样实现“富民又强县”?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乡村学术大会(2025)上,《中国乡村学研究进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对当前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核心难题给出系统性解答。
《报告》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梳理出五大研究热点。在城乡关系领域,明确“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核心理念,提出打破二元结构、优化“人、地、钱、数据”配置的具体路径,回应了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的现实关切。
针对农民就业新变化,报告指出,受城市生活成本上升、农民工年龄结构变化等影响,就业模式正从“外出务工为主”转向“就近就地就业为主”,为地方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了依据。
围绕县域产业发展与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两大议题,报告提出“富民+强县”双轮驱动模式,借鉴日、韩六次产业融合经验,为乡村产业从“小散弱”向“特色强”转型提供思路。针对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建设研究,报告提出,要充分考虑东中西部差异,强调“不搞一刀切”。在数字乡村治理方面,报告既关注“智治”带来的效率提升,也指出需强化传统德治作用,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平衡。
《报告》突出五个创新点:一是深化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收益协同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突破传统衡量思路,形成多环节联动的新型政策工具组合。
二是从制度视角剖析农民就业机制,提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等促进农民就业新对策,把更多就业岗位留给农民。
三是推进城乡不平等政治经济学研究,强调将乡村建设作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四是加深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机制的分析,提出以“以人为本”为本质,完善执行机制,保障村民参与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五是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魅力,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体系与政策路径的研究,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治理等有机融合。(记者宋雅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