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4日,2025中国国际乡村学术大会在京举行。大会旨在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建设治理及中国乡村学发展路径展开研讨,为全球乡村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发展实现从“自发改善”到“系统治理”的转变,政策导向完成“城市优先”到“农业农村优先”,从“输血式帮扶”到“内生性振兴”的重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农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大幅提升。当前,我国亟须总结乡村发展经验,创新中国特色乡村发展理论,而《中国乡村学研究进展报告2025》作为乡村学领域智库报告,融合多学科视角,为国内外乡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研究员发布《中国乡村学研究进展报告2025》。他介绍,报告新增国际国内乡村学热点分析,强化科学理论基础性研究,并深化各专题进展综述与重点问题剖析。通过大数据梳理,国际国内乡村学前三大热点均聚焦乡村人才与就业、城乡关系、粮食安全,后续热点则因发展格局差异呈现不同侧重。报告还系统阐述了乡村学知识体系建设进展。
聚焦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建设,多专家献策乡村振兴路径
在主旨报告环节,农业农村部、科研机构及高校专家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核心主题,从内涵解读、现状分析、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为乡村建设提供具体指引。
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促进司副局级乡村振兴督查专员李越认为,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需实现“基本具备”与“现代生活条件”的有机统一——从范围看,全国大多数村庄需达标,搬迁撤并类村庄也要保障基本民生;从程度看,需具备支撑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人居环境。“十五五”期间,要重点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补齐村内道路、供排水等短板并推进提档升级;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度,优化县乡村服务布局,优先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高频需求;改善人居环境舒适度,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及村容村貌提升。同时,需要创新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力量、推广片区化建设模式、引导农民参与,并构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研究员胡向东从理论、内涵、现状、指数四维度解析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建设。他表示,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建设需结合乡村多功能性理论推进。通过31个省固定观测点数据调研发现,当前农村传统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但绿色基础设施、养老服务、教育可达性等仍存短板,部分村庄存在路面狭窄、“三线”乱接等问题。基于此,团队构建包含14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的进展指数,测算2023年全国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进展指数为71.8分,距离2035年80分目标仍需发力,未来需重点突破公共服务与人居环境领域瓶颈。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曹立从共同富裕初心切入,强调乡村产业振兴的底层逻辑。她梳理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演进历程,提出政策始终围绕“为农民谋幸福”展开,当前乡村产业振兴需警惕“重术轻道”倾向,避免偏离农民增收、集体受益核心目标。她建议,应铸牢农民主体地位,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培育优质劳动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并搭建土地管理、人才培训等政府支撑平台,通过“合作社+”模式打通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通道,让农民深度参与并共享产业红利。
国际视野下的乡村发展,中国扶贫经验与日本政策启示
大会上,国际专家聚焦乡村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尼科·赫林克
Nico Heerink)分享中国农村扶贫经验对低收入国家的借鉴意义,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事务所副所长山田智子解读日本乡村振兴政策结构,为全球乡村建设提供多元参考。
尼科·赫林克表示,中国过去数十年对全球减贫贡献卓著,1981年以来贡献世界绝对贫困减贫量的四分之三,其经验对低收入国家具有重要价值。他认为,中国扶贫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前大规模投资农村基本卫生与教育,1981年婴儿死亡率仅48‰、人口预期寿命达67岁,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人力资本基础扎实;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确保农民获得土地保障,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乡镇企业发展吸收剩余劳动力,提升农民收入多样性;1990年以来加大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尤其向中西部拓展,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产业发展;此外,中国高效的行政能力与循证政策试点机制,确保政策科学推广。这些经验需结合各国国情借鉴,为低收入国家减贫提供思路。
山田智子介绍了日本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与定位。她表示,日本面临人口高度聚集、地方空心化严峻挑战,70%国土不适宜产业与居住,20年后或有2000个自然村消失。日本乡村振兴政策核心是“地域维持”,强调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尊重居民主体性,让地方政府与居民自主规划未来。政策上,日本通过市町村合并优化资源配置,在建设基础设施时兼顾长远用途,并区分“平原地区”与“中山间地区”实施差异化策略。同时,日本农业部门定位从“主导农业发展”转向“维持农村生活”,重视直接支持地方、提升居民咨询服务功能,平衡当前需求与未来可持续发展,为面临人口结构变化的国家提供政策参考。
据悉,本次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乡村学分会主办的中国国际乡村学术大会(2025)在京召开。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指导,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等单位支持。(记者宋雅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