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前副校长、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王振林在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平行论坛“气候变化与韧性农业”上表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其中对小麦生产影响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干旱、洪涝、倒春寒等灾害性与极端天气。
王振林介绍,应对气候变化是由来已久的课题,中国古人农业生产中讲求“顺应天时”,这一传统理念正体现了古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而当前针对“气候变化与小麦生产”的研究,因直接关系粮食安全,具备极高的科学与实践价值。
结合多年实验研究结果与田间实践经验,王振林详细阐述了小麦韧性栽培技术的四大核心内容,为应对气候风险提供具体解决方案。“品种间抗逆性差距显著,选对品种是第一步。”王振林表示,品种选育需双管齐下,一方面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定向培育抗逆性高的小麦品种;另一方面需根据各地气候灾害特点,鉴别并选用适宜品种——其中北方区部分品种在抗逆、稳产、高产、优质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针对全国小麦主产区土壤肥力多处于中低水平的现状,王振林指出,当前土壤存在“耕层浅、养分含量低、部分土壤有障碍因素”三大问题,导致土壤结构性差,难以满足小麦高产需求。对此,他提出“扩容”与“提质”两大解决方向。“扩容”即加深土壤耕层,增强小麦对干旱、高温的适应性;“提质”则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肥力水平,均衡养分,同时消减土壤障碍因素,优化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使其更适配小麦高产稳产需求。
播种环节的质量控制是小麦韧性栽培的关键一环,王振林将其概括为三个要点,其一为“双晚”播种,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玉米晚收获可助力增产,小麦适当晚播则能避免冬前过度生长,减少冻害与病虫害风险,保障安全越冬;其二为精量播种,确保种子分布均匀、播种质量达标,为合理产量结构奠定基础;其三为播前播后压实土壤,通过压实实现控旺苗、防冻害的效果。“播种之后,群体调控是关键。”王振林表示,需在高质量播种的基础上,以肥水为核心调控手段,分阶段达成预期的群体指标与个体指标,最终实现“小麦群体数量足、个体长势壮”,为高产稳产提供保障。

“小麦韧性栽培技术的核心,就是让小麦在气候波动中‘扛得住、长得好、能高产’。”王振林表示,未来相关研究将持续推进,为应对更复杂的气候挑战、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记者 武玥彤)
技术支持:光明智会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