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金秋十月,稻浪翻滚。沿着平整的机耕道走进柴桑区高标准农田,一条条现浇渠纵横交错,旋耕机在平整的大块稻田间穿梭作业,或收割水稻,或旋耕田块——这幅充满生机的农耕图景,正是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硕果。
柴桑区新塘乡前进村收割机工作现场(图片由九江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近日,记者参加由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指导、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的中央媒体走基层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的多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点,探访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让柴桑人破解“碎片化田块难耕作、靠天吃饭收成薄”的困境,让昔日参差不齐的零散田块变成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的平整良田。
基础设施焕新颜,靠天吃饭彻底成为过去式
江西九江多丘陵地貌,境内田块多呈“碎片化”分布。小块农田被山丘、沟壑切割,连片面积小且布局零散,大型农机常因田块狭窄、田埂阻隔,难以进场作业,因此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始终难以推进。更让农户犯难的是,排灌系统不完善,沟渠淤塞、泵站不足,遇上干旱天气,农田引水困难;逢上汛期,积水又难以及时排出,“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困境,让当地农民长期处于 “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这也成为制约九江农业提质增效的一道难题。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这种局面。
港口街镇刘仓村党总支书记吴定军介绍,“原来每家分到的田块小、分布零散,一片区域只有三五分地或者一两亩地。田埂也比较多,导致农机进不来,种田需要依靠人力。稻子的产量也不高,比起种田,村民们更愿意外出务工,所以大量田地处于抛荒的状态。”
如今,这样的烦恼成了过去式。据了解,刘仓村高标准农田项目总面积3027亩,不仅完成了土地平整、小田改大田,还配套建设了9个泵站、近十二千米的现浇渠,新建和改建机耕道超十三千米。吴定军说:“现在农用车能直接开到田里进行机械化耕作,灌溉开关一拧,水就顺着渠道流到田里,遇到洪涝也能通过排水沟及时排水,实现了旱涝保收。”
高标准农田间的机耕道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港口街镇茶岭村。“我们茶岭村在没有做高标(高标准农田)之前,土地利用率很低,耕作效率和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行。”茶岭村党总支书记杨子文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后,村里从“田、土、水、路”四方面进行了改造:平整合并零散田块,增加有效耕作面积;深耕松土并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新建灌溉系统,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拓宽硬化机耕道,让农机通行无阻。茶岭村种粮大户曹敬明和他的妻子万娟算了一笔收成账:“现在稻子的产量比建设高标前提高了8%左右。”
茶岭村党总支书记杨子文介绍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粮食产量的提升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刘仓村的再生稻亩产将达到650公斤以上,亩均增产粮食100公斤、增收270元。产量的上升也直接影响了土地流转费用。建设高标前,刘仓村的亩均流转费约360元,如今已达668元。此外,农田机械化也解放了大量人力,村民既可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租金,还能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增收,实现“一块田、多份收益”。
建设管理模式焕新篇,乡、村两级积极性得以发挥
这些村庄的变化,得益于乡镇一级法人制和村级自建试点的推进。
以往,高标准农田建设多由农业农村局包揽项目,乡镇、村集体和农户的参与度有限,难免出现“建管脱节”“供需错位”的问题,部分工程质量也缺乏基层力量的实时监督,群众满意度难以提升。
如今,这一局面被彻底打破。乡镇作为法人主体,全面参与规划设计、工程监管与后续管护,同时探索“村级自建”模式,让村集体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我们严格落实‘三进三出’的原则,从前期设计到中期施工再到后期验收,全过程征求村民意见。”柴桑区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同志刘勋说,这一做法让项目更符合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村民满意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柴桑区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同志刘勋介绍乡镇一级法人制
工程质量是高标准农田的“生命线”。柴桑区在建设监管上打出一套“组合拳”:一方面设置专业监理岗位,对原材料、施工质量、工程进度全程把关,原材料不合格的施工方坚决禁止进场,施工中发现质量问题立即要求拆除重建;另一方面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并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诉举报热线,让每一寸农田建设都晒在“阳光下”。刘勋说:“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第一年,因为不符合工程质量标准,拆了很多沟渠,我们都很心痛。后来我就想了个招,一旦要做沟渠,必须向监理报备,这样监理人员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避免了大规模的拆除重建。”
灌溉水渠
建得好,更要管得久。柴桑区坚持“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引入市场化保险机制,保费标准为每亩15元,保额达100%,实现保费180万余元,增强了农田基础设施的抗风险能力。柴桑区也对管护流程进行了优化,变“事后报修”为“保险理赔”。刘勋介绍,柴桑区建立了覆盖“种植大户-村-乡镇-保险公司-区”的五级协同管护组织架构:种植大户主要负责农田的日常巡查,及时上报农田损毁情况,上报后由村管理员初审,再由乡镇管理员复核,乡里同意后,由保险公司开展情况认定并评估理赔金额,最后返回到乡镇手中,对农田进行维修。区农业农村局掌握全域管护数据,推动各主体合作,保障管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这些举措,柴桑区形成了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管理闭环。
提灌站
在柴桑区,昔日零散的“小田”正逐步合并为连片“大田”,曾经闲置的“荒地”变身丰产“良田”,粮食安全的红线守住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柴桑区正以扎实的脚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张丽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