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自从中国农科院开展科技帮扶之后,在我们田间地头的示范田展示优质特用新品种,集成麻育秧膜育秧、侧深施肥、秸秆还田培肥耕作等水稻优质丰产关键技术,明显的对比让我发现有科技加持种地果然不一样。”
8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桦川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座谈会举行。黑龙江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激动地分享着自己的致富新路子。
2019年,中国农科院启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在桦川设置中国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桦川)专家工作站,建立“3+N”科技帮扶机制,持续开展技术示范、技能培训、科技服务、产业指导,集成了一批实用技术,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
“‘3+N’,‘3’是指由中国农科院领导负责、院机关部门协调、作科所牵头,‘N’是由院属6个研究所、黑龙江省4个科研机构组成的14个创新团队,共40多位专家协同帮扶的工作机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周文彬介绍说。
据悉,六年时间里,针对桦川县粮食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产量不高、产业化程度低、品种单一、品质差、秸秆处理难等问题,专家团队开展了科技协同攻关,通过“田间课堂”将好的品种和技术在田间展示,将好的效果呈现给农民,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得上。
数据显示,六年来,依托核心技术示范基地,中国农科院在桦川县累计展示主粮作物新品种200余个,筛选出水稻中农粳11号和龙粳1525、玉米合农29、大豆佳密豆13、黑农531等丰产优质品种12个;示范水稻秸秆还田培肥耕作、玉米密植精准调控等新技术18项,推广应用熟化技术12项,示范区作物增产10%-15%、资源利用效率增加15%-20%、节本增收150元/亩;建成绿色水稻生产基地110万亩,全面应用水稻丰产优质绿色生产技术;实现年产优质稻谷60多万吨,繁育良种15万吨,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2.3%和42.6%。
其中,玉米密植增产与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在桦川得到大面积应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成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周文彬表示,院地联合工作组在实践中形成了“党建引领、院地合作,科技支撑、协同创新,田间课堂、培训推广”的科技帮扶“桦川模式”,下一步应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高效种植、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多链条、全方位合作,在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的路径上下更多功夫。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表示,桦川县已进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发展阶段,科技帮扶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如何进一步深化院地合作,有力有效科技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是亟需破题的关键。
“未来,科技帮扶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找突破:一是调优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目标由‘增产’转向‘提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打造品牌,推动由‘种得好’转向‘卖得好’,通过品牌效应提升生产效益;三是延长产业链,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原粮、原料’的深度开发,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带动产业升级。”杨振海说。(光明网记者 肖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