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立夏:风暖昼长,万物并秀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立夏:风暖昼长,万物并秀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4-30 09:20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春天还没结束从南到北的旅行,夏天已迫不及待跟了上来。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即为立夏,今年5月5日是立夏日。“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从春到夏,气温渐升,暑气渐显,草木慢慢褪去春日的青嫩,树荫开始变得浓密,自然万物悄然透出初夏的气息。

  春意阑珊,初夏渐长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春夏交替,因此又称“春尽日”。实际上,立夏并不等于入夏,如果按照气候学的标准,只有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摄氏度以上时,才算真正进入夏天。正所谓“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立夏时节,我国南方多地开始进入“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夏季,而北方大部分地区“虽然立了夏,依旧春当家”,“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春季还未结束,许多地方的槐花正在盛开。

  俗话说“立夏斩风头”,到了立夏,我国各地风力明显减弱,多了几分柔和,正所谓“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风小了,雨多了。立夏时节,随着夏季风增强北上,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不断向陆地输送,我国南方地区逐渐进入潮湿多雨的时段,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一带雨量迅速增大,雨水从婉约型转为豪迈型,因而民间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

  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到底什么是蝼蝈?历来众说纷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认为蝼蝈是“生穴土中”的蝼蛄,俗名拉拉蛄,但《礼记训纂》认为“蝼蝈,蛙也”。其实,不管特指哪种动物,立夏之后,各路“歌唱家”开始纷纷登场了;再过五天,蚯蚓开始懒洋洋地翻松泥土了;又过五天,王瓜等藤蔓类植物争相攀爬生长,绿意盎然。“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立夏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节气,草木生长至此而愈加葱郁、繁盛。

  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那么夏便是长的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夏,四月节……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意为“大”,就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到此时已经长大。进入立夏,日照增加、气温渐升、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农谚有“春争日,夏争时”的说法。“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因此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一到,升温明显,这也是“春捂”结束的信号,人们可以渐次减衣了。但由于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气温仍然多变、昼夜温差大,“捂”或“不捂”还要看天行事,以免着凉。中医认为,春季到初夏阳气渐盛而阴寒未尽,穿衣切勿贪凉,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减衣时要先减上衣、后减下衣,以助阳气的升发。

  称重保健,斗蛋尝新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在诗人的眼里,春日是良辰,夏日亦是佳期。从春到夏,草木由萌芽至蓬勃,大自然从懵懂期到青春期,至此,绿肥红瘦,风暖昼长,一场热闹的盛夏之宴就此拉开帷幕。

  立夏之后,气温节节攀升,容易让人食欲消退、乏力消瘦,古人称之为“疰(zhù)夏”。于是,就有了“立夏秤人”的习俗,以此观察夏天身体的变化和保健需要。清代《清嘉录》记载:“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古时立夏这天,家人或者乡邻聚在一起,先支好一个大秤,大家轮流坐到竹篮子里去称体重。称重时,看秤人会大声报数并添上吉祥话,例如秤老人时,看秤人会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希望给人带来福气。到立秋时再称一次,若是体重减轻了,那就吃点肉来补一补。如今,立夏称人的习俗在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小孩增重父母高兴,老人增重儿孙快乐,寄托的都是祈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立夏胸挂蛋,孩子疰夏难。”为了预防孩子疰夏,大人们把鸡蛋这种简单易得的营养品用作孩子的“进补”之物——把煮好的囫囵鸡蛋用冷水浸上数分钟后再套上编织好的丝网袋,挂在孩子的脖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斗蛋规则简单,两蛋相撞,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斗破了壳的认输,然后把蛋吃掉,最后留下的斗不破的蛋被尊为“蛋王”。正所谓“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吃下营养丰富的鸡蛋,孩子们能更安然舒适地度过炎炎夏季。

  立夏一到,时令水果登场,人们可以尝尽鲜美。“午醉醒来一面风。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这是晶莹剔透的樱桃;“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这是酸中带甜的青梅;“芳津流齿颊,核细肌丰温”,这是清甜水润的枇杷。江南民间饮食中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即品尝甜蜜的樱桃、爽口的青梅以及清甜的枇杷。具体的“三新”,往往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都是应季应时的新鲜食材。例如,苏州人会将樱桃、青梅和麦子纳入食谱,此时,樱桃正熟,再用青梅煮上一壶酒,可以惬意地饯春迎夏了。在中医看来,立夏之后天气变热,人体消耗量增加,水分丢失较多,易造成明显的上火、失液情况,而樱桃、青梅、枇杷有生津止渴、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等功效。适当食用这样的新鲜蔬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补充人体丢失的水分,又能消热解暑。此外,立夏后饮食宜清淡,应以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忌辛辣油腻,少贪凉,可适当增加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稀粥以补充液体,也可适当饮用酸梅汤、菊花茶等清凉饮料,同时适量地补充蛋白质,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养心调神,适当午睡

  古人云:“四月谓之初夏,气序清和,昼长人倦。”农历四月被称为乏月,既是指人,困倦慵懒的疲乏;也是指粮,青黄不接的匮乏。按照古人的说法,立夏后是“祝融司令继芳春”,火神祝融开始掌管时令了,天气开始体现一个“火”字。

  中医认为,夏季五行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相对应,故夏季与心气相通。立夏代表着一年中阳气最盛时期的来临,心阳最为旺盛,养生保健应顺应季节的变化而为之,重点养心护心。

  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此时节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养护,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安闲自乐,切忌大悲大喜,戒躁戒怒,以免伤心、伤身、伤神。立夏之时,绘画、书法、弹琴、下棋、种花等都可以调节精神,平抑心火,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

  我国南方民间流传:“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早在明代即有家家户户在立夏这天烹煮新茶的习俗,再配上各色水果点心,亲戚邻居间相互馈送,称为七家茶。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愈加明显。中医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应当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可适当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黄帝内经》记载:“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也就是说,在夜晚的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当阴气最盛、阳气初生时,人们应该熟睡,以利于肝脏的养护和身体的整体健康;在一天中阳气最盛的午时(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人们应该休息一会儿,以便补充精力、提神醒脑。不过,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30分钟即可,即使没有睡意也可以闭目养神。

  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人容易出汗,此时若怕热贪凉,缺乏运动,反而会出现很多不适症状。因此,可适当加强运动,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调畅气机。运动方式上,可选择快走、慢跑、游泳、八段锦、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每周坚持4到7次,活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为宜,切忌过度过量,以免大量出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易伤阳气,因此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运动后应适当饮温水或盐水,补充体液。同时,注意不要贪凉,不要喝冷饮,避免损伤脾胃阳气。

  燕子衔春去,薰风带夏来。暮春风物正悄然远去,初夏的热情正迎面而来。让我们一起拥抱这个热情洋溢的季节,尽情感受夏日之美吧。王美华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服贸会媒体吹风会及场馆探营活动在京举行

  • 甘肃榆中:积极开展灾后恢复工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