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立夏:风暖昼长,万物并秀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立夏:风暖昼长,万物并秀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4-30 09:20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春天还没结束从南到北的旅行,夏天已迫不及待跟了上来。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即为立夏,今年5月5日是立夏日。“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从春到夏,气温渐升,暑气渐显,草木慢慢褪去春日的青嫩,树荫开始变得浓密,自然万物悄然透出初夏的气息。

  春意阑珊,初夏渐长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春夏交替,因此又称“春尽日”。实际上,立夏并不等于入夏,如果按照气候学的标准,只有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摄氏度以上时,才算真正进入夏天。正所谓“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立夏时节,我国南方多地开始进入“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夏季,而北方大部分地区“虽然立了夏,依旧春当家”,“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春季还未结束,许多地方的槐花正在盛开。

  俗话说“立夏斩风头”,到了立夏,我国各地风力明显减弱,多了几分柔和,正所谓“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风小了,雨多了。立夏时节,随着夏季风增强北上,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不断向陆地输送,我国南方地区逐渐进入潮湿多雨的时段,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一带雨量迅速增大,雨水从婉约型转为豪迈型,因而民间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

  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到底什么是蝼蝈?历来众说纷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认为蝼蝈是“生穴土中”的蝼蛄,俗名拉拉蛄,但《礼记训纂》认为“蝼蝈,蛙也”。其实,不管特指哪种动物,立夏之后,各路“歌唱家”开始纷纷登场了;再过五天,蚯蚓开始懒洋洋地翻松泥土了;又过五天,王瓜等藤蔓类植物争相攀爬生长,绿意盎然。“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立夏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节气,草木生长至此而愈加葱郁、繁盛。

  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那么夏便是长的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夏,四月节……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意为“大”,就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到此时已经长大。进入立夏,日照增加、气温渐升、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农谚有“春争日,夏争时”的说法。“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因此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一到,升温明显,这也是“春捂”结束的信号,人们可以渐次减衣了。但由于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气温仍然多变、昼夜温差大,“捂”或“不捂”还要看天行事,以免着凉。中医认为,春季到初夏阳气渐盛而阴寒未尽,穿衣切勿贪凉,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减衣时要先减上衣、后减下衣,以助阳气的升发。

  称重保健,斗蛋尝新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在诗人的眼里,春日是良辰,夏日亦是佳期。从春到夏,草木由萌芽至蓬勃,大自然从懵懂期到青春期,至此,绿肥红瘦,风暖昼长,一场热闹的盛夏之宴就此拉开帷幕。

  立夏之后,气温节节攀升,容易让人食欲消退、乏力消瘦,古人称之为“疰(zhù)夏”。于是,就有了“立夏秤人”的习俗,以此观察夏天身体的变化和保健需要。清代《清嘉录》记载:“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古时立夏这天,家人或者乡邻聚在一起,先支好一个大秤,大家轮流坐到竹篮子里去称体重。称重时,看秤人会大声报数并添上吉祥话,例如秤老人时,看秤人会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希望给人带来福气。到立秋时再称一次,若是体重减轻了,那就吃点肉来补一补。如今,立夏称人的习俗在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小孩增重父母高兴,老人增重儿孙快乐,寄托的都是祈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立夏胸挂蛋,孩子疰夏难。”为了预防孩子疰夏,大人们把鸡蛋这种简单易得的营养品用作孩子的“进补”之物——把煮好的囫囵鸡蛋用冷水浸上数分钟后再套上编织好的丝网袋,挂在孩子的脖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斗蛋规则简单,两蛋相撞,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斗破了壳的认输,然后把蛋吃掉,最后留下的斗不破的蛋被尊为“蛋王”。正所谓“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吃下营养丰富的鸡蛋,孩子们能更安然舒适地度过炎炎夏季。

  立夏一到,时令水果登场,人们可以尝尽鲜美。“午醉醒来一面风。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这是晶莹剔透的樱桃;“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这是酸中带甜的青梅;“芳津流齿颊,核细肌丰温”,这是清甜水润的枇杷。江南民间饮食中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即品尝甜蜜的樱桃、爽口的青梅以及清甜的枇杷。具体的“三新”,往往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都是应季应时的新鲜食材。例如,苏州人会将樱桃、青梅和麦子纳入食谱,此时,樱桃正熟,再用青梅煮上一壶酒,可以惬意地饯春迎夏了。在中医看来,立夏之后天气变热,人体消耗量增加,水分丢失较多,易造成明显的上火、失液情况,而樱桃、青梅、枇杷有生津止渴、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等功效。适当食用这样的新鲜蔬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补充人体丢失的水分,又能消热解暑。此外,立夏后饮食宜清淡,应以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忌辛辣油腻,少贪凉,可适当增加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稀粥以补充液体,也可适当饮用酸梅汤、菊花茶等清凉饮料,同时适量地补充蛋白质,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养心调神,适当午睡

  古人云:“四月谓之初夏,气序清和,昼长人倦。”农历四月被称为乏月,既是指人,困倦慵懒的疲乏;也是指粮,青黄不接的匮乏。按照古人的说法,立夏后是“祝融司令继芳春”,火神祝融开始掌管时令了,天气开始体现一个“火”字。

  中医认为,夏季五行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相对应,故夏季与心气相通。立夏代表着一年中阳气最盛时期的来临,心阳最为旺盛,养生保健应顺应季节的变化而为之,重点养心护心。

  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此时节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养护,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安闲自乐,切忌大悲大喜,戒躁戒怒,以免伤心、伤身、伤神。立夏之时,绘画、书法、弹琴、下棋、种花等都可以调节精神,平抑心火,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

  我国南方民间流传:“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早在明代即有家家户户在立夏这天烹煮新茶的习俗,再配上各色水果点心,亲戚邻居间相互馈送,称为七家茶。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愈加明显。中医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应当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可适当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黄帝内经》记载:“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也就是说,在夜晚的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当阴气最盛、阳气初生时,人们应该熟睡,以利于肝脏的养护和身体的整体健康;在一天中阳气最盛的午时(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人们应该休息一会儿,以便补充精力、提神醒脑。不过,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30分钟即可,即使没有睡意也可以闭目养神。

  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人容易出汗,此时若怕热贪凉,缺乏运动,反而会出现很多不适症状。因此,可适当加强运动,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调畅气机。运动方式上,可选择快走、慢跑、游泳、八段锦、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每周坚持4到7次,活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为宜,切忌过度过量,以免大量出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易伤阳气,因此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运动后应适当饮温水或盐水,补充体液。同时,注意不要贪凉,不要喝冷饮,避免损伤脾胃阳气。

  燕子衔春去,薰风带夏来。暮春风物正悄然远去,初夏的热情正迎面而来。让我们一起拥抱这个热情洋溢的季节,尽情感受夏日之美吧。王美华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习近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理莱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