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解读高校科技类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赓续科学报国传统,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千万IP创科普
当人工智能、机械工程撞上临床医学,会诞生什么?这个2024年刚“上线”的硬核专业,正悄悄改变我们对健康的想象。如今,医疗设备正从简单的辅助工具升级为“能听懂人类需求”的智能伙伴,这个被称为科技与医学“神级CP”的新专业到底学什么?未来又能如何发展?跟随《科学报国正当时》,走进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讲席教授,山东省智能诊断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于长斌介绍,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医疗器械包括日常医疗、初级医疗及三甲医院中用于解决疾病问题的各种器械装置;另一方面,装备工程则专注于处理重大疑难杂症的设备,如耗电量大、占地面积大的放疗设备和质子治疗设备。简而言之,这个专业旨在从设计到落地全面打通生命健康的“硬装备”,涵盖了保障人们生命健康所需的所有器械与设施。
目前,医疗器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比如常见的可穿戴居家监护设备、养老辅助装置,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提供支持;医院里的超声影像设备、CT核磁等大型装置,成为疾病诊断的“火眼金睛”;而面向未来的医疗机器人,包括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正在实现医生与智能手术器械的精准配合。
“我们希望首届招收的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的同学,能够具备相对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充分理解临床需求,具备医学生的严谨性。”同时,在于长斌看来,这个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既要能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又要具备整合多学科技术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为此,该专业将着力培养学生的“全链条”思维,使其从最初的需求调研,到产品设计、研发验证,直至最终通过医疗器械注册并上市的各个环节,都能深入了解并掌握关键能力,成长为贯通医工两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实验室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学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助理研究员安阳展示了科研成果在临床上的应用。以脑卒中患者为例,医疗人员使用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在患者上肢关键肌肉处放置传感器,同步配备脑电设备,精准辅助康复。
然而,安阳介绍,目前康复机器人仍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足,二是人工评估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团队正在推进脑机接口技术与康复机器人的结合研究。
“脑机接口就是把人的大脑和计算机连接结合,建立通信通道。”安阳介绍道,“通过设备采集人体脑电信号,再由脑电信号控制外部设备,并结合机器人控制与人工智能算法,对患者实施自适应康复训练,从而获得更佳的康复效果。”他表示,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能够更精确地帮助病人有效康复,还与2030健康中国战略高度契合。“我们要做有温度的医疗器械,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
“健康中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不仅面向人民健康需求,更关系到子孙后代发展。”于长斌认为,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虽然只是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但埋下了一颗很好的种子。在守护健康的征程上,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正培养着既懂医疗又通工程的跨界人才,用科技为健康中国筑起坚实保障。
“科技+医学”的双轮驱动正推动医疗健康事业迈向智能化、精准化时代。这个连接技术与临床的专业,正在培养更多守护生命健康的新生力量,合力书写“科技向善”的篇章。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战 钊
总策划
宋雅娟 蔡 琳
记者/编导
张梦凡 田新宇
校 对
尹梓萌(实习) 丰菲扬(实习)
统 筹
张 蓉
特别鸣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