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二十四节气话农事】惊蛰: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农耕文明 > 正文

【二十四节气话农事】惊蛰: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3-06 18:18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的《观田家》描绘了惊蛰节气的春耕景象,蒙蒙春雨滋润着大地,百草回芽生机勃发,种田人家纷纷下地耕种。惊蛰,通常在每年的3月4日至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进入惊蛰节气。惊蛰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惊蛰时节万物苏醒,桃花开、李花白、杏花红、蔷薇吐芬芳,呈现一幅生机盎然的仲春景致。

【二十四节气话农事】惊蛰: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惊蛰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汉初以前,节气的顺序和名称为立春-启蛰-雨水,而汉景帝时变为立春-雨水-惊蛰。小篆的“蛰”字,上面画的是,一个人的手被捆住。这个字加上“虫”,表示虫子被气候所限制,冬天躲藏在土中冬眠不吃不喝的状态。初春蛰居的动物们感受到气温的升高开始活动,在立春的第二候时“蛰虫始振”,意思是开始苏醒、动而未出。

  在汉景帝以前,立春和启蛰两个节气都在正月,“始发蛰”是“蛰虫始振”的后续,表示冬眠动物开始启户出走。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把这个节气与其后的雨水交换位置,使其从正月调换到二月,并为规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把名称从原来的“启蛰”更改为“雷惊蛰”,“雷”取自农历二月对应的震卦,其中的一个卦象为雷,代表的时间为二月,表示一种向上、向外发展的趋势,有广义的激荡和生发的意涵。“惊”突出“蛰虫惊而出走矣”的物候现象,体现了蛰虫瞬间的突变,强调是隆隆的雷声惊醒了蛰伏的动物的情景。

  其实,蛰虫结束冬眠是气温逐渐回升到一定程度时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物候变化,并非为一声响雷所惊醒。因为昆虫多数都没有听觉器官,不论是以蛹、卵、幼虫,还是成虫形态越冬,应该是听不到雷声的。况且节气起源地区当时的平均初雷是在春分二候,怎么也不会在惊蛰时节。《易经》说,震为木,木生风、风生虫。“风”这个字,繁体写作“風”,里面就有个“虫”。表示冬眠的虫子感受温暖的东风而苏醒。

  农谚道:“惊蛰不犁地,好似蒸笼跑了汽。”这与古人根据物候判断耕作时令的“望杏敦耕,瞻蒲劝穑”是一致的,当看到杏花开就敦促人们去耕地,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种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此时地温回升,土壤解冻,水分容易顺着土壤里的毛细管上升而蒸发。这是防旱保墒的宝贵时机。要及时浅锄行间土壤,使其稀疏松软,切断地表层的土壤毛细管,让地下的空气更流通,有助于越冬小麦分蘖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即将拔节孕穗,油菜花也将开放,此时正是田间管理到了关键时刻,农作物大量需水、需肥的时候,要及时锄草、追肥、预防病虫害。

  谚语说,“惊蛰来除虫,一去影无踪。”各地流传着许多惊蛰消灭害虫的习俗。江浙一带惊蛰日人们把扫把插在田间,恳请扫帚神显灵扫除害虫,宁波的“扫虫节”,农家会拿着扫把到田里举行扫虫仪式。为了便于举行灭虫仪式,民间多以“物”代虫。

  湖北土家族有“射虫日”,即惊蛰日前在田里画出弓箭的形状以模拟射虫,引导人们消灭害虫。陕西、甘肃、江苏、山东等地人们把黄豆、芝麻之类放在锅里翻炒,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就像虫子在锅中受热而蹦跳似的,谓之“爆龙眼”,男女老少争相抢食炒熟的黄豆,称作“吃虫”,寓意“吃虫”之后人畜无病无灾,庄稼免遭虫害,祈求风调雨顺。客家人炒豆子、炒米谷、炒南瓜子、炒向日葵子以及各种蔬菜种子吃,谓之“炒虫”,炒熟后分给自家或邻居小孩食用。

  客家人还有做芋子饭或芋子饺的习俗,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消除害虫。据说如此一来可以消灭多种害虫,农作物不受虫害,能够确保当年五谷丰登。这些看似可笑的射虫、扫虫、烧虫、炒虫、吃虫习俗,隐含着告诫人们在惊蛰时节进行消灭害虫之意,并以食物象征虫便于人们在分食中加强记忆和传承传播。此外,民间还流行“惊蛰吃梨”的习俗,人们还借“梨”“离”同音,把吃梨和“与虫别离”联系 起来,表达驱虫祈丰收的美好愿望。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惊蛰时节,暖日融天,和风扇物。在四时光景中,惊蛰提示人们遵农时辛勤劳作,循节气享受生活,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地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唐志强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策划:武玥彤 涂子怡

【二十四节气话农事】惊蛰: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 责编:姜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数字丝路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

  • 不再遗憾!因为“这条小鱼在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