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引育结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为乡村人才兴乡提供强力保障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引育结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为乡村人才兴乡提供强力保障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2-20 18:09

  【专家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

  编者按:

  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就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策划,邀请农业领域专家解读2023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内涵。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明确要求本土培育与外来引进相结合,通过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发展环境,全方位育好引好用好乡村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持和动力保障。

  汇聚人才在农村干事创业,多元化人才支撑乡村振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对多元化乡村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汇聚不竭动力与智慧,形成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的良好局面。

  乡村振兴需要乡土人才在乡发展。乡土人才来源于乡村、成长于乡村、发展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村基层干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是乡土人才的典型代表,农村基层干部承担着推动乡村振兴、提高治理水平、带农增收致富等重要职责,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学历提升明显、支部书记得到选优配强、待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不足、晋升空间小、保障不够、流失严重等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骨干力量,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蓬勃发展,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超过了550万人,但仍存在素质参差不齐、自我发展和示范带动能力不足、融资难与融资贵并存、用地难等问题。

  乡村振兴需要大学毕业生到乡发展。大学毕业生是高素质人才的代表,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大学毕业生作为“新农人”有着基层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农业职业经理人等不同身份,通过大学生村官计划以及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到具有广阔空间的农村发展,有力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带农联农富农水平,但目前受限于农村环境差、收入偏低、发展起步难、关注度不够以及缺乏在农村发展的信心等,大学毕业生待不住、留不住、流失严重,农村正处在大学毕业生引进难、留住难的“两难”境地。

  乡村振兴需要能人回乡发展。能人出生在乡村,离乡背井在外发展,是乡土人才的重要补充,具有回乡发展产业反哺家乡、推广技术支持家乡、担任基层干部助力家乡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各地充分利用能人眼界开阔、见识丰富、管理有特长、资金有积累等优势,吸引能人回乡就业创业,尤其是能人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主导了家乡发展方向、引领了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带领了乡亲们致富增收,但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差、与家人两地分离、发展起步难、缺少晋升渠道、收入水平降低、“筑巢引凤”支持不够等,能人回乡发展有顾虑,也存在能人流失问题。

  乡村振兴需要农民工返乡发展。农民工的根在农村,是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返乡发展可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

  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通过优化农村创业政策环境、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搭建农村创业平台、编制乡村产业和农业农村人才规划,吸引农民工返乡高质量创业就业,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了1000万人。但仍存在高素质农民工偏少、农村发展基础差、创业服务跟不上、资金不足筹资难等难题,农民工返乡后再离乡比较突出。

  乡村振兴需要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入乡发展。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是乡村振兴的外力,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入乡就是把外力转换成内力。

  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可为乡村提供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服务,借助外脑为乡村发展赋能,提升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但入乡城市专业技术人才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上没有适当倾斜、激励机制不完善,而且在农村生活不习惯、收入不稳定,城市专业技术人才留乡发展意愿不强烈。企业家在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农增收及融入大市场等方面作用明显,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但企业家入乡受限于乡村吸引力不够、入乡水土不服以及激励政策不足等,影响了企业家振兴乡村作用的发挥。

  乡村振兴需要科技人才下乡发展。科技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动力保障,农业科技人才肩负着攻克农业农村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应用稳产增产保供技术,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农业科技人才就是科技下乡,尤其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切实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从世界第二方阵跨入第一方阵。目前,受限于服务渠道不畅、农民接受度偏低以及配套平台或政策不健全等,农业科技人才下沉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

  持续加强乡村人才引进培育,努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按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决策部署,应继续坚持乡村人才本土培育与外来引进不动摇,针对各类乡村人才发展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着力在优化提升培育、协同引进使用、强化激励保障三方面精准施策、系统谋划,营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软环境,有序引导各类人才留在乡村、融入乡村、服务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

  优化提升乡村人才培育。继续加强乡土人才、大学毕业生、能人、返乡农民工培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到村任职、按照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选调生示范培训,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百万高素质农民薛莉提升行动计划等人才培育计划、行动、项目,提升乡村人才能力素质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开展人才培育计划、行动、项目效果评价,以评促规范、以评促提升,提高人才培育实效。

  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鼓励各地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校企合作。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项目、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探索推行“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将“订单培育、订制培育、定向培养、定点培养”系列举措落实落细落地。

  协同推进乡村人才引进使用。在培育乡村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引进和利用外部智力。引才要与乡村事业紧密结合,有目的、有目标引人选人用人,积极吸纳能够支撑引领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坚持乡土人才和引进人才政策均衡化制定,出台适应农村发展、农村特色的引才政策,推行项目、资金、平台、土地等要素一体化配置,让农村的机会、政策吸引人,全方位推进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入乡、科技人才下乡。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健全完善乡村人才下乡服务体制机制,重点理顺、落实城市专业技术人才、科技人才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政策,畅通乡村人才入乡、下乡渠道,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专业人才干专业的事,有效缓解以上领域人才在农村紧缺的局面。

  推行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开发行动,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人居环境、乡村创业等领域,凝聚一批农村产业发展青年人才、乡村治理青年人才、乡村规划建设青年人才、乡村公共服务青年人才、农业农村科技青年人才,引导青年人才在农业农村领域担当作为。

  强化乡村人才激励保障。着力解决返乡入乡创业面临的融资、用地等实际问题,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完善乡村人才创业就业扶持政策,补上乡村人才创业就业配套政策的短板。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以及扎根在乡村的乡土人才、大学毕业生、能人、企业家,专门制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优奖励等激励措施,为乡村人才提供更宽广的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增强乡村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认同感。

  继续聚焦乡村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在乡村人才养老、医疗、住房、子女入学、档案托管、证件申请等方面,实施最优惠政策,提供“一站式”服务,让乡村人才不但不“低人一等”,还能被“高看一眼”,彻底扭转农村环境留不住人才的不利局面。

  作者:朱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乡村治理与发展团队”(10-IAED-06-2023)的阶段性成果)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

  • 全新庐山站正式建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对相关国家的1300名中医药人才进行专项培训,共促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承。
2024-12-10 09:56
12月6日至8日,以这座小城命名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吸引了包括120位国内外院士、59位大学校长在内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齐聚一堂。
2024-12-09 10:11
数据要素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应用深度持续深化,不知不觉间,数据要素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2024-12-09 10:10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2024-12-09 10:08
12月7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新版路线图认为,CCUS技术将不只是大规模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
2024-12-09 10:02
随着504比特真机即将接入“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并对外服务,该平台将实现算力规模和算力类型双重升级。“面向未来,我们将加快推动量子计算实用化和商用化进程,为这一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2024-12-09 09:57
“中华环保联合会围绕实现国家环境与发展目标、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搭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沟通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室主任姚瑞华说,接下来,我们还应加强科技支撑,提高认识海洋、保护海洋能力。
2024-12-09 09:58
目前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保险产品较少,部分保险公司正在进行相关专属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探索。
2024-12-06 10:18
新昌县副县长王丽英介绍,当地引导本地企业进入机器人产业蓝海,同时招引一批优质机器人企业落地发展,抢先发力机器人产业链,新兴产业“生根发芽”,近两年研发费用达12亿元。
2024-12-06 10:17
“大雪节气时,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此时自然界阴气极盛,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气转盛而潜藏于内。
2024-12-06 10:17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转化?如何克服这一普遍性难题?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在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应用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通过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2024-12-06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