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家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专家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2-14 15:19

  编者按: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就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策划,邀请农业领域专家解读2023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并指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通过“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乡村地区已由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产主义时代进入追求高质量的产业融合发展阶段,市场对乡村功能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对基于乡村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等多种产品也有着强劲的需求。采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等现代技术,挖掘农业和乡村多元价值,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乡村产业换档升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国情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的要求。我国人多地少,耕地人均仅1.35亩,户均仅7亩多一点。山地多、平原少,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其中一级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1.33%,且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水田少、旱地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农业发展受自然资源质与量的严重制约。小农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2018年我国经营规模在10亩以下的农户占到全国农户总量的85.3%,较1996年反而增加了近10%,全部走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不符合我国国情。同时,因以小农生产经营为主,我国农业生产投入的劳动成本高,受国际市场竞争影响和国内必须保障全民基本生活水平这一政治任务,普通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粮的成本利润率持续下降,2016年开始降为负数(-7.34%)。因此,单依靠农业生产不仅难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还严重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动摇我国粮食安全的根基。

  城市化推进和收入增长对乡村和农业多功能产品需求增加。2020年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300个区域公用品牌在电商平台上成交单数,较2018年增长约25%,品牌农产品消费人数达到4200万人,较2018年增幅超过30%。以网购为最主要方式的“80后”消费者是品牌农产品的消费主力,“00后”消费主体占比快速增长。这意味随着“00后”经济的独立,互将进一步增加。以乡村生态环境、农业景观、乡村生活和农耕文化等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显示,2019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32亿人次,较2015年的22亿人次增长超45%。以传统农业技艺和乡土艺术为主要内容的“非遗”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数据显示,2019上亿用户在淘宝天猫购买非遗商品,年成交规模近30亿,2/3消费者是80、90后,以京剧、越剧、观音传说、茶艺、雕刻等类型为主。2022年“非遗购物节”前后,150余个地级市举办相关活动,非遗产品销售额超过20亿元。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正快速兴起,产业质量效益日益突显

  随着市场需求旺盛,资金、人才不断流入乡村,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得到快速发展。从原来的“三品一标”认证为农产品贴上“生态”“特色”的标签,到大力挖掘乡村农耕文化,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例如,通过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内为国家水利遗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涉及农业和乡村的古建筑、水利设施、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工艺等,全面开发利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元素,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乡村的“品位”和不断延伸乡村产业链。从对农产品和乡村元素的品牌化“直销”,到不断创新研发,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与数字化技术结合开发农业生产过程的线上线下体验、打造主题化旅游、开发乡村文化创意产品等形式延伸产业链,再带动电商、物流、信息服务、零售等乡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换档。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有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在地就业和增收。一是数字商务和互联网产业在乡村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业态的兴起,由传统的“农业+深加工”发展到“农业+信息产业”“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康养”“农业+预制菜”等系列新型的复合产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二是促进了乡村就业和农民增收,2020年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300个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产品销售额到42亿元,较2018年增长近20%;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019年营业收入达8500亿元,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2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较2015的营业收入翻了近一倍,直接带动和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50%,带动受益农民户数增长了45%。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着力点

  做强龙头企业。新产业新业态属前沿产业,其依赖的特色乡村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市场研究、功能价值评估、开发利用方式选择,一旦进行产业化运行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高效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性产品开发、科技性生产手段、现代化营销模式、协调各方利益和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这些关系到乡村产业发展成败的工作,均需要资金雄厚、创新和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撑带动。

  补齐产业链条。乡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一系列的配套产业的支撑。以生态农产品产业为例,既需要生态农业种植、生态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供给等第一产业配套,也需要交通运输、物流业、电商、批发零售、广告、互联网信息产业、包装设计与生产、技术研发、专业人才培养机构等第三产业的配套。同样,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多种类型产业配套,才能有序地运转。

  树立特色品牌。品牌是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传递产品质量和信誉的主要手段。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乡村旅游品牌、乡土文化品牌,可以提高一个乡村地区的产品辨识度、品质认可度、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销量,提高产品价格,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张永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 责编:姜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文物局通报重要考古成果

  • 抢收、晾晒、烘干——豫南夏收一线见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