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年十一月是“国际肺癌关注月”。呼吸,是生命最原始的律动。然而,肺癌的阴影,却可能让这简单的节奏变得沉重。为提高公众对肺癌的防治理念,特邀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教授结合真实病例,从预防、诊断到综合治疗,提供一份清晰的“抗癌指南”。
支修益分享了两例病例,一例是在胸部CT上发现了大于3厘米的占位病变;另外一例是患者在体检时发现了右肺上叶后段结节(毛刺、分叶、血管穿行),经三周抗炎治疗、三个月后复查无转归,且有胸膜皱缩,术后病理证实其为浸润性肺腺癌。
支修益表示,两例患者术后均需进行标本基因检测,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则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无突变则可以采用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记者:张梦凡
制作:隋天慧(实习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