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苏州市吴中区:建设丘陵山地茶果林降污固碳协同增效新样板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乡村振兴 > 正文

苏州市吴中区:建设丘陵山地茶果林降污固碳协同增效新样板

来源:科技日报2022-10-27 14:18

  目前,茶果林降污固碳工程已在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河社区天王坞茶园和东山镇杨湾村西巷生态保育区进行实验示范,并初步取得一系列观测研究结果,正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image.png 

  苏州市吴中区位于太湖东部,丘陵山地遍布茶果林,以枇杷、杨梅和碧螺春茶居多。在多年持续经营下,一方面茶果林易发生水土流失,引发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水环境保护造成压力;另一方面,茶果林群落结构单一,腐殖质层薄,碳汇能力相对较低。因此,该区域既是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又是区域碳汇潜力提升的重要地区。

  为此,吴中区生态环境局、金庭镇与东山镇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双碳”行动,全面推进与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在茶果林碳汇功能监测提升、氮磷输出源头控制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引入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治理理念与技术,因地制宜研发茶果林土壤氮磷养分迁移监测、凋落物拦截腐化调控、生态系统碳汇动态监测模拟等新技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农法高效应用模式,建设丘陵山地茶果林降污固碳协同增效的新模式。

image.png

  发展土壤养分迁移监测技术。该工程开展茶果林内径流小区以及定位气象站的实时观测,建立工程区内降雨时的渗流产流模型,通过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氮磷养分的对比分析,结合茶果林肥料施用数据,揭示茶果园土壤养分的吸收迁移规律,科学评估茶果林面源污染对附近水环境的影响,为茶果林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找出了可行途径。

  创新植物篱保肥增碳技术。根据茶果林内植物间作复合的生态学原理,筛选出适合苏州本地生境且具有经济价值的灌草植物,通过密植成篱后,不仅可拦截茶果林内土壤的氮磷养分和水分,同时保留住茶果树的凋落物和修剪下来的枝叶等废弃物,可同步实现固碳增汇、水土保持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生态效益。

  研发凋落物快速腐化技术。根据工程区茶果林内凋落物的生态学特征,研发可促进凋落物快速分解且对环境友好的腐化剂,通过施加多种不同酶、菌混合的腐化剂,提高茶果林凋落物及修剪枝叶的分解腐化速度,加快茶果园土壤腐殖质层的形成,同时有效提升茶果林的土壤养分和碳汇功能。

  集成碳汇动态监测模拟技术。依托高分卫星遥感与低空无人机的技术优势,借助茶果林内固定样地的碳汇监测,定期开展土壤碳通量观测,形成吴中区茶果林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工程区碳汇功能及碳通量动态监测;通过实验场地的数据集成平台,可直观展示茶果林固碳增汇的动态变化,为区域碳汇潜力提升及碳中和贡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科技成果示范应用。依托工程区茶果林减污固碳协同治理技术的示范应用与普及推广,大力积极发挥其科普教育价值。该工程与洞庭山碧螺春、白玉枇杷采摘以及特色古村落等乡村旅游文化相结合,借助实验场地内的科普宣传栏、科技动画片、碳汇演示平台等多媒体形式,向游客生动介绍茶果园的有机肥施用、绿色有机产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普及生态文明建设与碳中和的相关知识,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茶果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专家表示,该工程不仅促进茶果林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同步实现,也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与双碳战略的科普平台,积极发挥着其社会文化价值,应努力建设成为我国丘陵山地茶果林降污固碳协同增效的新样板。(王霞)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