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互联网深入边远山村,为农产品带来新的销路,农产品标准化水平提升,助力农户增收。同时,更多商品通过互联网直通乡村,激发广大乡村地区的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内循环活力。
新农商成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关键
修文县水果供应商陶勇,在水果行业深耕30年,见证贵州水果市场的发展历程。
2018年,他和其他几位合伙人曾尝试自己开网店,“栽了不少跟头”。缺乏专人运营、专业知识,订单不稳定,加上跨城配送,每单物流都要花好几十块,远超订单本身的成本。2019年刚过完年,几个合伙人就宣布解散,每个合伙人都背负数以百万的亏损。陶勇深知电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一直没有找到通路。
直到去年,陶勇接触到了社区电商这一新模式。刚开始,陶勇还有点“瞧不上”,“我卖山果都是几千斤几千斤地走,哪里说你这还一斤两斤卖,还要按克卖,办家家一样。”但他很快就改变了认知,他看到社区电商每个订单虽小,但需求量和价钱相对稳定,流通效率又高,对提升农户的种植信心有很直接的好处。
“从物流到配送,电商企业的体系都很专业、完善,我们只要把东西种好,他们会帮助我们对接市场、制定销售计划。我们省心太多,农户也实实在在能把钱赚到腰包里,最近不少农户都跟我说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呢。”
更快的流通效率,也意味着对农产品标准化更高要求。他介绍,贵州处于高山地段,小耕小种,东西虽然好,但产量不高,质量也不稳定。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小农户缺乏科学化培育,种的果实产量少、质量参差不齐,在市场得不到认可,难以卖出高价,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产量和质量也无法提升。
陶勇知道,只有组织化、专业化的生产模式,才能打破小农经济难盈利的困境。他在修文成立惠农帮公司,投资猕猴桃基地,一方面组织农户进行规模化科学种植,通过科学手法提高产量,改良口感,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工厂,将不同大小、品相的猕猴桃进行分拣、包装,打造标准化商品。据介绍,该猕猴桃基地已带动2000户农户增收。
乡村团长搭建“孝心单”桥梁
38岁的陈春霞,原是贵州丰乐镇轿山村的留守妇女。轿山村位于边远高寒地区,大多青年外出务工,村里只留下60多个老人和儿童。陈春霞的丈夫也外出打工,她守在家里,带着三个孩子,和一位80岁的母亲。
“我们那集市是每6天才有一次,要走半个小时山路,再等面包车,一个小时后才能到大集。面包车每次10个人,去晚了坐的地方都没有,来回还得20块钱,有老人不舍得花钱,那就走路4个小时去买,来回就得一天。”
随着互联网走进乡村,轿山村生活也悄然发生变化,潜在消费需求被激发出来。留守在乡村的小农户,也变身成为“新农商”,助力更多乡村居民享受到便捷、丰富的数字化生活。去年年底,她成为美团优选团长,每天在微信群分享新鲜的水果蔬菜信息给大家,还热心地送货上门。
陈春霞说,“农村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老人不识字,对互联网也十分陌生,但看其他人买东西真的好方便啊。”如今,村里几乎所有老人都找她买过东西,她还教会了十几名老人自己使用手机上网。
陈春霞说,更多从她这里下单的,是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他们为家里老人孩子买东西。
三都县周覃镇心合村驻村第一书记潘洪涛表示,“贵州山地很多,购物不方便是很常见的。现在好啊,我们村里有两个团长,大家只要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享受和城里一样的生活。”
他说,其实许多想搞农村电商的人,很大部分会被最基础的技术问题难住,例如微信聊天、网上支付、操作App等。随着电商更好地在农村普及,很多小农户也能变成新农商,这些团长还能帮助更多人学会使用互联网应用。
作为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无数大山里的乡村,此前几乎被隔绝在互联网生活之外。如今,随着数字化下沉的脚步越来越快,农产品上行、多元商品下行的双向流动也越来越顺畅,见证乡村振兴的进程。(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