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0到1的突破,第一代基因组设计的杂交马铃薯问世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三农看点 > 正文

从0到1的突破,第一代基因组设计的杂交马铃薯问世

来源:光明网2021-06-25 08: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块茎类粮食作物,全球有13亿人口以马铃薯为主食。与谷物类粮食作物不同,栽培马铃薯是依靠薯块进行无性繁殖的同源四倍体物种。由于四倍体遗传的复杂性,马铃薯的遗传改良进程缓慢,一些上百年历史的马铃薯品种仍然在广泛种植。例如,美国的薯条加工型品种Russet Burbank,是1902年育成的,至今仍是美国的第一大品种。中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克新1号”是1958年育成的,至今已经种植了60多年。马铃薯产业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是薯块的繁殖系数低、储运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

  6月24日,《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e design of hybrid potato(杂交马铃薯的基因组设计)”的论文,报道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称“基因组所”)黄三文团队在杂交马铃薯育种领域的研究成果,这是“优薯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里程碑式突破。

从0到1的突破,第一代基因组设计的杂交马铃薯问世

马铃薯杂交育种基因组设计原理图

  为了彻底解决马铃薯产业面临的问题,在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的支持下,基因组所黄三文研究员联合云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即运用“基因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培育杂交马铃薯,用二倍体育种替代四倍体育种,并用杂交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这是马铃薯育种和繁殖的新底层技术,是对马铃薯产业的颠覆性创新。

  目前,二倍体育种已经成为全球马铃薯界的研究热点,荷兰(Lindhout et al., Potato Research, 2011)、中国(黄三文等,中国马铃薯,2013)和美国(Jansky et al., Crop Science, 2016)等国的科学家纷纷呼吁开展开展二倍体的研究和育种工作。要实现二倍体杂交马铃薯育种,需克服两个关键障碍: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

从0到1的突破,第一代基因组设计的杂交马铃薯问世

图1 第一代二倍体马铃薯杂交种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

  自交不亲和是指植物自花授粉后不会产生种子的现象。要培育自交系,首先需要解决自交不亲和的问题。在前期研究中,黄三文团队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敲除了控制马铃薯自交不亲和的S-RNase基因(Ye et al., Nature Plants, 2018),筛选到了S-RNase的天然突变体(Zhang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9),并克隆了来自野生种的自交亲和基因,彻底解决了自交不亲和的问题。

  自交衰退是指生物在自交之后出现生理机能的衰退,表现为生活力下降、抗性减弱、产量降低等。马铃薯作为异交作物,在长期的无性繁殖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隐性有害突变,一旦自交之后,有害突变的不良效应便会显现出来,导致自交衰退。与自交不亲和由少数几个基因控制不同,自交衰退涉及很多基因,也更难克服。荷兰科学家在2011年就公布了杂交马铃薯的进展,但是10年之后依然面临自交系纯度较低的问题,限制了大规模商业化推广,主要就是因为无法克服自交衰退的问题。

  前期,黄三文团队对马铃薯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进行了系统解析。他们发现,导致自交衰退的有害突变镶嵌分布在马铃薯的两套基因组中,无法通过重组将它们彻底淘汰(Zhou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20)。但是,不同马铃薯中的有害突变具有个体差异性,可以通过对遗传背景差异大的自交系进行杂交来掩盖杂交种中有害突变的效应(Zhang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9)。这些研究表明,基于表型选择的育种策略,难以克服自交衰退的问题,必须借助于基因组大数据开展设计育种,才能有效地淘汰有害突变。

  在此基础之上,黄三文团队借助在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利用基因组大数据进行育种决策,建立了杂交马铃薯基因组设计育种流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1)第一步是用于培育自交系的起始材料的选择,选择的标准是起始材料的基因组杂合度较低和有害突变数目较少;(2)第二步是起始材料自交群体的遗传解析,主要是根据全基因组偏分离分析和表型评价,确定大效应有害等位基因和优良等位基因在基因组中的分布;(3)第三步是自交系的选育,根据前景和背景选择淘汰大效应的有害突变,并聚合优良等位基因,尤其是要打破大效应有害突变和优良等位基因之间的连锁;(4)最后一步是杂交种的选育,根据基因组测序的结果,选择基因组互补性比较高的自交系进行杂交,获得杂种优势显著的杂交种。

  利用上述流程,该团队已经培育出了第一代高纯合度(>99%)二倍体马铃薯自交系和杂交马铃薯品系“优薯1号”。小区试验显示“优薯1号”的产量接近3吨/亩,具有显著的产量杂种优势。同时,“优薯1号”具有高干物质含量和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特点,蒸煮品质佳。

  “优薯1号”的成功选育证明了杂交马铃薯育种的可行性,使马铃薯遗传改良进入了快速迭代的轨道。黄三文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张春芝为第一作者,此外基因组所和云南师范大学多位科研人员也为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感谢农业农村部、深圳市、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对本研究的资助。(光明网记者 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温故丨“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 帕米尔高原上的蒲公英老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