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河南省孟津县:科技创新做支撑 小西瓜结“硕果”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农耕文明 > 正文

河南省孟津县:科技创新做支撑 小西瓜结“硕果”

来源:中国农网2021-04-27 17: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清明节期间,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河南省孟津县送庄镇的洛阳市农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袖珍西瓜培育基地,瓜棚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作人员正在采摘成熟的小西瓜,为瓜宝宝们穿上泡沫保护衣,然后装进特制的纸箱里,准备销往周边城市的高端农超市场。这是该基地继去年把袖珍西瓜成熟期提前15天基础上,今年通过科技创新将成熟期又提前15天。

  基地里,工作人员拿起一个墨绿皮色的小西瓜,切开后金黄色的瓜瓤十分鲜艳,瞬间一股诱人的瓜香扑鼻而来,供前来购买的客户和采购商们品尝,大伙儿试吃后连连竖起大拇指称赞。

  记者走进现代化钢构西瓜大棚内,一株株粗壮的瓜秧列队整齐爬在架子上,瓜秧上结出的小西瓜睡在空中的网兜里,它们都是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以绿、黄两种颜色吊在瓜蔓上,小西瓜长势喜人、着色均匀,成熟的西瓜直径在15公分左右。

  据了解,该公司依托河南省西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甜蜜世界”国家级星创天地科技研发能力,引入物理灭虫、嫁接换根、自动控温、微水灌溉、有机质肥田和智能化管理新技术,通过在大棚内安装无线传感器,利用现代农业物联网系统,实时采集西瓜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及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生产环境参数,让园区用上“聪明管家”。

  同时,还引用农业专家智能系统,按照西瓜生长最适宜的各项指标要求,进行定时、定量、定位云计算处理,员工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区域内10多座大棚西瓜进行管理,今年在袖珍西瓜早熟、质优、多样化等方面又有新突破,尤其在袖珍西瓜早熟研发方面,通过两年连续攻关,将西瓜成熟期提前了1个月上市,并逐步实现小西瓜向绿色、优质、品牌、产业化、差异化方向发展。

  据河南省西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朱忠厚介绍说,袖珍西瓜之所以能早熟,首先要选育早熟性好的品种,比如新选育的“华晶19号”,在去年冬季极端低温创十几年极限情况下仍旧正常生长,今年春天比一般品种成熟期提早14-15天,瓜瓤酥甜细腻,入口即化;其次是创新栽培技术,采用耐低温的新型嫁接砧木,使瓜苗根际温度提高2℃。两者合一,使小西瓜更加耐低温,室外温度-12℃时仍可正常生长。

  “我们每个种瓜大棚,全部施用香油饼和羊粪、兔粪、牛粪等农家肥混合后,再加入有益微生物发酵的有机肥,连续施用三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3.2%,速效氮0.17%、速效磷0.214%、速效钾0.579%,高于国家三级菜地标准”朱忠厚说,生产绿色袖珍西瓜,还要注重有机生物质利用,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好的土壤生态环境,不仅可获得满意的产量,而且抗病性好,生产出的瓜果品质更佳。

  朱忠厚接着介绍说:“我们还采用高温高湿闷棚法,让45℃以上的高温和接近饱和的湿度杀死瓜田里的病菌,用防虫网阻断害虫传播途径,漏网的害虫用色板诱杀法继续围剿,从而保证不使用毒性的化肥农药也能防治病虫危害,而且瓜果质量更好,生产的瓜果符合绿色标准”。

  据了解,该基地除了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大量使用香油饼等发酵的有机肥外,还注重合理科学浇水,利用智能化系统控制昼夜温差和保证西瓜足熟采摘等措施提高品质。经检测,果实中心含糖量13.6%,边部含糖量10.2%,果皮厚度≦0.5厘米,几种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优质小果型西瓜标准。同时,通过育种技术的创新,新培育的“华晶19号”“黄瓤小果型西瓜”“心里笑网纹甜瓜”“酥蜜四号脆皮甜瓜”等品种已陆续成熟,各有特色,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高端的品质带来良好的口碑,洛阳市农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孟津县西瓜行业的“龙头”,新品西瓜研发的“火车头”,注重科普惠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一方面给农户提供种苗,加强技术指导;另一方面,与农户直接签合同、下订单,按需生产。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袖珍西瓜万余亩,小西瓜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的大产业。

  “随着西瓜产业的发展,孟津县像朱忠厚这样有创新思维的瓜农越来越多。这些头脑灵活、观念新颖的高素质农民在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指导下,正在申请西瓜绿色认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品牌,技术上采取土壤基质改良、微滴灌、水肥一体化、雄蜂授粉等手段。目前种植出的高品质、特色小西瓜,已赢得市场认可。实现了产品竞争力、品质效益、农民收入‘三个全面提升’,走出了一条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孟津县县委书记杨劭春说。

  作者:郑占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显萍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欢乐庆“六一”

  • 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女排联赛"开门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