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转基因你问我答】吃了转基因食物,会被“转基因”吗?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基因故事 > 正文

【转基因你问我答】吃了转基因食物,会被“转基因”吗?

来源:光明网2020-09-21 10: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转基因技术安不安全?转基因食品能不能吃……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常常被转基因问题困扰,甚至被转基因谣言蛊惑。光明网基因科普团队针对相关问题邀请专家进行权威解答,推出系列作品《转基因你问我答》,为公众答疑解惑。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 周子琦、贺晓云副教授、许文涛教授

  提到转基因食物,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是五彩斑斓的玉米,还是奇形怪状的西红柿?如果我说它们都不是转基因的,而是大部分的木瓜才是转基因食物,你会不会感到很惊讶呢?

【转基因你问我答】吃了转基因食物,会被“转基因”吗?

  周子琦绘制

  Part1:啥是转基因?

  “转基因”一词听着有些可怕,但其实这个词汉化得很生动。因为转基因(也称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是一项可以将不同生物体的基因结合到一起、获得具有新性状生物的技术,它就是一项需要科学家们将其他物种的优质基因“转入”到待优化物种的基因组里的技术。这一过程与我们熟知的杂交技术还不太相同,转基因技术及产品比杂交的人为色彩更浓重一点。为啥这么说,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假设我在院子里种了几株大豆,但是豆子个个都异常干瘪,这时候我看到隔壁老王家的大豆圆润可口,于是我借来几株跟我的大豆进行杂交,结果我的豆子最后也圆润可口,可喜可贺(这就是杂交),没想到地里有时候也有蜜蜂、蝴蝶乱窜,导致我的一部分大豆品相也不错(这叫异花传粉,一种天然的“杂交”)。但是没过两天又出问题了,地里老长杂草,我拔的还不如它长得快,于是我打算买点草甘膦除草,没想到农药一撒我的豆苗也黄了,可咋整?转基因技术就可以把其他生物抗农药或者能抵消掉农药毒力物质(比如能够水解农药的酶,酶就是一种能作用于特定物质的生物分子)的基因“转”到我的大豆基因组里,这样大豆就具有了抗农药的特性。这时候我再对大豆田喷洒除草剂,被杀死的只有杂草了,这可真棒!

【转基因你问我答】吃了转基因食物,会被“转基因”吗?

  周子琦绘制

  看完上边的小例子,你就会发现转基因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传统育种方法无法解决的、由生物/非生物胁迫等不可控因素带来的诸多问题,它使得作物本身能够更好按照人类的需求和意愿去适应自然的变化。

  Part2:转基因食物诞生记

  接着上边的小例子,带你看看转基因食物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吧:

  由于大豆本身是不能耐受草甘膦农药的,要让它免受草甘膦的摧残,我们需要完成以下几步:

  一、找到抗草甘膦基因

  基因是性状的决定因素之一,所以我们要得到抗草甘膦的基因,先要找到一种能抵抗草甘膦的生物,幸好早在1985年以Camai为首的科学家就已经从鼠伤寒沙门氏菌中分离出了抗草甘膦的基因,这样我们就能直接拿它来使用了。

  二、将基因转化进大豆基因组内

  拿到抗草甘膦基因后,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将其转入大豆植株中。常见的转化法比如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是一台进入植物细胞的“快车”,把基因放入它体内,它就可以进入细胞并将基因整合到目标植株的基因组中),基因枪转化法(把基因当作子弹,“嗖”地一下打到基因组的“靶上”),以及较新的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技术(DNA的手术箱,可以在指定位置“缝缝补补”)等等。

  三、植株组织培养

  我们要静待转基因大豆苗的成长,用心呵护后就可以收获一株抗草甘膦的大豆啦!

【转基因你问我答】吃了转基因食物,会被“转基因”吗?

  周子琦绘制

  Part3:吃了转基因食物,会被“转基因”吗?

  作为消费者,我们有必要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存在安全风险。目前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主要存在着两方面可能的风险:一是自身所携带的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对人体可能产生类似的影响,二是与其他食物一样的过敏风险。

  针对大众比较关心的问题一,我以转Bt蛋白玉米为例进行介绍:

  转入Bt蛋白基因的玉米可以产生Bt蛋白来抵御害虫的啃食。在害虫呈碱性的消化道中,Bt蛋白晶体的氨基酸链被特异性地转变成活性肽段(注意不是降解成一个个的氨基酸)。此时,害虫肠道表面特有的Bt蛋白受体就能识别这些肽段,并且和它特异性结合,进而引起细胞膜破损,破坏细胞渗透平衡,最终肠道细胞内的电解质平衡被破坏,造成肠道穿孔,最终导致害虫无法进食,痛苦而死。但是对于人类来说,Bt蛋白是无毒的。首先,我们的肠胃是酸性环境。在酸性条件下,Bt蛋白晶体的氨基酸链被降解成一个个的氨基酸(注意不是有活性的肽段),作为蛋白质和其他物质的合成原料。更重要的是,人的肠道表面没有Bt蛋白受体。此外,Bt蛋白的毒性与其空间结构的完整性直接相关,由于转基因Bt蛋白热稳定很差,现熟食品加工温度均可破坏其功能结构,使其丧失原有功能。

  简单来说,转基因食品与一般食品一样,在真正被我们消化吸收之前需要经过层层关卡:烹饪时的高盐、高酸碱、高热环境,人类口腔的物理破碎、消化道的化学分解等等一系列透彻的拆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转基因的产物(例如蛋白,小分子有机物)甚至包括其自身(一段核酸序列)都会像其他食物一样,被无限降解成小分子之后,再被吸收利用。即使真的存在有功能结构的片段(钥匙),我们体内也没有专门针对其吸收的受体(门),这些转基因食品可以说是无处可去,打为原型。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吃了几千年的大米,我们也没有变成水稻。所以吃转基因食品,不会被“转基因”。

  Part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到底需不需要长期、多代人来验证?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转基因食品都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商品化:

  以我国为例,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抗虫棉花和抗病毒木瓜,批准进口的转基因产品有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和番木瓜。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管控是极严格的,根据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针对食品安全评估的“实质等同”原则,我国法律规定转基因农作物必需获得农业农村部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应用证书方可进入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阶段,而且严格管控转基因生物种子的生产、经营、销售,防止转基因作物的非法种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要求,转基因作物还需取得品种审定证书、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才能进入商业化种植(。

  但是如果你非要来个安全性验证,也不是不行。因为实际上,自转基因食品诞生之日起,这种长期多代的安全性验证就已经开始了。这位来自美国爱荷华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系的教授指出“人类在2000-2011年间使用转基因饲料一共喂养了1000亿只动物,这些动物的健康状况没有受到影响”。再加上动物传代快,可以说转基因食品已经在动物身上得到了“几百年”的长期、多代的安全性验证了。

  换句话说,但凡能够端上餐桌,进入我们口中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如果安全有等级,那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等级可能比你在路边摊上买的食品的安全等级都要高(因为整个产品链都受到了严格的把控和监管),所以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通过长期、多代人来验证的做法是没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Bawa A S , Anilakumar K R .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Safety, risks and public concerns - A review[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ysore-, 2013, 50(6).

  [2] Shyr Y Y J, Hepburn A G, Widhohn J M. Glyphosate selected amplification of the 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 gene in cultured carrot cells[J]. Molecular & General Genetics Mgg, 1992, 232(3):377-82.

  [3] 檀琮萍, 江昌俊. 作物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与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的研究进展(综述)[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0(1):27-33.

  [4] Madhumala K, Kumar K, Sahay S. Transgenic Development in Horticulture Fruit Crops-A Review[J]. Current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1-5.

  [5] Comai L, Facciotti D, Hiatt W R, et al. 1985. Expression in plants of a mutant aroA gene from Salmonella typhimuri⁃ um confers tolerance to glyphosate[J]. Nature, 317: 741744.

  [6] 吴刚, 崔海瑞. Bt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及其持续利用[J]. 生物技术, 1999, 9(5):34-38.

  [7] 颜旸. 吃转基因Bt蛋白安全吗, 南方周末, 2011, D26: http://www.infzm.com/content/65960.

  [8] Liu X , Wu S , Xu J , et al. Application of CRISPR/Cas9 in plant biology[J].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2017, 7(003):292-302.

  [9] 李文凤,季静,王罡,等.2010.提高转基因植物标记基因安全性策略的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43(9):1761-1770.

  [10] 梁雪. 论转基因食品危害与管控分析[J]. 粮食流通技术, 2020, 001(001):157-158,162.

  [11] Ruth S. MacDonald,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nd Food Ingredients.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91
  • 难过
     
    33
  • 点赞
     
    105
  • 飘过
     
    48

视觉焦点

  • 2025年服贸会媒体吹风会及场馆探营活动在京举行

  • 甘肃榆中:积极开展灾后恢复工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