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农炮、无人机,中国能否将蝗灾“御敌于国门之外”?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三农看点 > 正文

加农炮、无人机,中国能否将蝗灾“御敌于国门之外”?

来源:光明网2020-03-18 16: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3月18日,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由于蝗灾发生区缺乏监测技术和手段,防控能力又严重不足,巴基斯坦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消除蝗灾,但在国际和中国援助下,已快速降低蝗虫发生危害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此前,由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组成的沙漠蝗防控工作组已圆满完成在巴基斯坦的任务,于3月5日回国,中国首批援巴蝗灾防控物资也于3月9日抵达。

  巴基斯坦蝗灾形势严峻,需防新孵化蝗虫危害

加农炮、无人机,中国能否将蝗灾“御敌于国门之外”?

  巴基斯坦巴旁遮普省沙漠蝗危害情况(图片来源:国家林草局)

  防控工作组表示,巴基斯坦目前的蝗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虽然大部分蝗虫已进入交配产卵期,对当下作物危害不大,但下一代孵化后对秋季(雨季)作物威胁巨大。

  工作组根据所到的巴旁遮普省、俾路支省、信德省情况,结合去年蝗虫在巴国迁飞扩散态势推测,若气候条件适宜,目前产下的蝗卵将在4月份前后陆续孵化,5月份变成成虫,如果控制不好,可能聚集成大量蝗群迁飞,形成新一轮蝗灾。加之印度、伊朗等境外蝗虫入侵,如果控制不力,对秋收作物威胁巨大。

  据了解,巴基斯坦蝗灾自2019年3月一直持续到现在,适合蝗虫孳生的3000万公顷土地已有38%被入侵,发生范围、蝗虫数量、危害程度均属历史罕见。

  加农炮、无人机,中国办法迎击蝗灾有一套

  在实地调查巴方受灾情况后,中国工作组结合国内防蝗经验,提出了“精准监测、分区治理、有效防控、科技支撑”的防控总体思路,建议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短期考虑用飞防和地面移动作业等高效施药器械喷洒化学农药应急防治,减少蝗灾损失;长期考虑根据不同蝗虫密度和发生区域,协调应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推进蝗灾可持续治理。

加农炮、无人机,中国能否将蝗灾“御敌于国门之外”?

  工作组在信德省考察沙漠蝗危害情况(图片来源:国家林草局)

  其中,防控工作组重点推介了“加农炮”、植保无人机等高效喷施设备以及应急防控用药。针对生物农药是否适合在高温干旱的沙漠地区应用,工作组建议巴方先做小范围试验示范,验证效果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

  同时,工作组建议巴方注意蝗灾国际预警,关注伊朗、印度等国蝗虫发生防治动态,及时监测并有效扑灭境外入侵蝗虫。特别是建议巴方加大调查和监测力度,掌握蝗虫孵化和发育进度,在蝗虫起飞之前的蝗蝻期这一最佳防治时期,采取化学农药集中防控措施。如果巴方能够及时监测到蝗虫,提前准备足够、对路的防控药剂和药械,按照中巴两国专家制定的防控方案,可以较为有效地控制蝗虫危害。

  此外,中方已建议抓紧建立中巴联合治蝗工作机制,将中巴联合治蝗纳入中巴农业合作工作组机制,双方成立联合工作组,定期举行会议,就蝗灾可持续治理开展政策对话、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

  印巴两国蝗灾会传入我国吗?专家:几率不大

  专家普遍认为,周边国家沙漠蝗迁入我国几率很低,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从沙漠蝗习性看,沙漠蝗的生存和繁殖必须依托于热带和亚热带沙漠,但我国西南同纬度地区没有热带和亚热带沙漠,地理环境和温度条件均不适宜沙漠蝗生存(新疆、内蒙古虽有广阔的荒漠,但气温降雨等不能满足其繁殖条件);二是从沙漠蝗在我国发生危害记录看,40多年来,我国既没有沙漠蝗迁入的记录,也没有发现沙漠蝗在我国造成危害的情况;三是从沙漠蝗迁飞路径看,专家分析认为,如果沙漠蝗迁入我国,可能有东西两条通道。西线通道就是从印度、巴基斯坦进入西藏南部,由于受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天然屏障阻隔,气温很低,沙漠蝗难以飞越和存活。东部通道就是沙漠蝗经印度、孟加拉从缅甸进入云南南部,但其难以穿过雨林,且缅甸气候不适宜其发生,云南南部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也不适宜其存活。即使出现强季风等极端天气,导致境外沙漠蝗少量进入我国,也难以建立有效种群。

  此外,以我国目前的监测和防治能力来看,我们完全能及时有效控制迁入蝗虫。(光明网记者 宋雅娟 张蕃)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