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农业农村部指导北方玉米生产:错峰作业、及早备耕整地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三农看点 > 正文

农业农村部指导北方玉米生产:错峰作业、及早备耕整地

来源:光明网2020-03-13 1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 赵清建)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农业农村部12日发布《2020年北方春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根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采取分散式、错峰式作业,及时备耕整地。

  《意见》称,当前,正是北方春玉米春耕备播的重要阶段。总体看,今年北方地区热量条件和土壤墒情较好,有利于实现玉米适期足墒播种和一播保全苗。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以早整地、选良种、精播种、调肥水、防病虫、机械收为重点的北方春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是及早备耕整地。根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采取分散式、错峰式作业,及时备耕整地。对应离田而未离田的秸秆,化冻前加快秸秆离田进度。对秋涝严重、积雪较多、土壤湿度过大地块,适时机械和雪散墒,明水地块及时排水。对干旱地块,尽量少动土,采取少耕或免耕方式灭茬播种或原垄卡种;确需春整地的田块,可采取旋耕灭茬或浅耙茬起垄、镇压连续作业。对秋整地起垄地块,土壤化冻3—5厘米时顶凌镇压;对秋天翻完、耙完平整地块,顶凌起垄镇压;对秋天翻完未耙地块,抓住墒情封墒耢平耙细、起垄镇压。

  二是科学选用良种。根据各地自然生态及生产条件,选择熟期适宜、抗逆性强、抗病虫害、适宜机械化作业且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良品种,避免种植生育期偏长的品种,确保安全成熟,提高玉米产量和籽粒商品品质。在玉米结构调整地区,因地制宜选择优质专用型或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

  三是适时适墒精播。根据各地气温、土壤墒情、品种特性、栽培方式、管理水平等确定最佳播期,一般5厘米地温稳定达到10℃以上开始播种。通过种子包衣,预防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对墒情适宜且土壤状况、地温达到播种条件地块,适时早播、抢播。对干旱地块,采用“坐水种”、全膜双垄沟播及膜下滴灌等抗旱节水技术。对涝渍地块,加快散墒并适时播种;如适播期内仍难以达到播种标准,及时改种早熟品种,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播种后3—5天喷施除草剂,“坐水种”时播种镇压后立即喷施。

  四是优化肥水管理。根据玉米品种特性、肥水需求规律、地力条件、土壤墒情和目标产量等,综合运用秸秆还田、土壤深松、增施有机肥、化肥机械深施,以及雨养旱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提高肥水利用效率,实现水肥耦合、节水节肥。一般氮肥总量的40%作为底肥、60%作为追肥,磷、钾肥全部做基肥。有条件的农户每亩施1—3吨农家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植株长势,确保玉米吐丝授粉、灌浆等关键阶段不脱肥、不受旱、不早衰。注意防范玉米生育中后期的干旱、涝害、低温冷害、高温热害等灾害性天气,及时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努力降低灾害损失。

  五是绿色防控病虫。据预测,今年玉米大斑病将在东北、华北大部中等发生,高感品种在部分产区将偏重发生;二、三代粘虫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局部地区中等发生,部分地区会出现高密度集中危害;玉米螟在东北大部偏重发生。要在选择抗病虫品种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包衣种子,及时关注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治药剂储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果。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生物防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六是及时机械收获。根据籽粒乳线高度和脱水进程适时收获,机械收获果穗后要及时晾晒防霉变;提倡采取机械直收籽粒,可以在籽粒含水降至25%以下时进行,并及时烘干,提高玉米产量和籽粒商品品质。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