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4日上午,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一区28号楼下,一台重型塔吊缓缓将项目第一个混凝土模块化箱体吊装至预定位置。这看似寻常的施工场景,正见证着北京市危旧楼改建迈入“模块化快速建造”新阶段。
首件混凝土模块吊装
打破五十年住房的“老龄化”困局
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三里河一区28号楼,是典型的老旧住宅楼。楼内居民李女士回忆:“水管锈蚀漏水是常事,冬天墙体透风,夏天电路跳闸,楼体还因年久失修出现裂缝。”2023年因楼体及楼内设施严重老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抗震加固和外墙保温等突出问题,纳入西城区危旧楼改建范围。
北京市西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勇指出,超大城市的城区空间资源紧张,“原拆原建”成为平衡居民安置与城市更新的关键路径,但传统施工周期长、噪音扬尘扰民等问题亟待破解。
原楼栋照片
2023年,西城区启动桦皮厂胡同8号楼改造项目,成为北京市首个采用混凝土模块化技术的原拆原建试点。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危旧楼原拆原建改造提供了范本。如今,三里河28号楼作为西城区第二个模块化原拆原建项目,标志着这项技术从试点验证走向成熟推广。
项目采用中建海龙研发的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将整栋建筑科学划分为156个预制模块单元,包含6种户型,其中90%的工序在专业工厂完成,工期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可以缩短约75%。“这次我们创新采用了‘空心剪力墙+双面墙模的模块化技术体系’。”项目负责人裴江飞在现场向来访者介绍,“外墙减少支模工作量,可有效提高模块安装效率;内墙采用双面模壳剪力墙,可减少户内面积占用,还能整体提升绿色建造水平。”
此外,结合北京市最新发布的《混凝土模块化建筑技术导则》《北京市科技支撑建筑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项目还对标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室内户型设计了动静分区,融入保温隔热、无障碍电梯等适老设计,全面践行“好房子”建设理念。
工厂模块生产
“由点及面”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
项目快速推进的背后,是政策机制的深度协同。北京市西城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牵头,协同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西城分局等相关部门,通过“极速审批”模式,让28号楼项目实现土地划拨、规划许可等四证单日办结,创下“拿地即开工”的西城速度。
“我们为54户居民分别量身提供‘一户一策一方案’的精准服务,延续‘政府补助+居民出资’的资金共担模式,100天完成从启动到100%的签约搬迁。”王勇表示,目标就是把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转化为一片片可复制、可推广的美好家园,让政策红利与技术优势,最终都沉淀为市民家门口的幸福感。
项目效果图
2025年,北京市先后发布《计划报告》和《2025年北京市住房发展年度计划》,提出要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实施500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启动20万平方米改造(腾退)任务等。
在此背景下,原拆原建成为了北京市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作的重要发力点,而模块化建造技术正是实现这一路径的关键支撑。行业专家也指出,模块化建造技术若能在成本控制与产业配套上取得突破,将极大加速城镇老旧小区的整体改造进程。
从“试点破题”到“片区推广”,北京西城正系统性地将个案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城市更新模式。一场以“好房子”为核心的居住品质变革,正从图纸走向现实,也为更多正在探索中的城市提供了清晰的“北京样本”。(蔡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