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在北京做科普 | 寻迹亿万年:从“恐龙迷”到青年学者的跨界与坚守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我在北京做科普 | 寻迹亿万年:从“恐龙迷”到青年学者的跨界与坚守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5-09-30 10:45

  在古生物学这个常被贴上“冷门”标签的领域,邢立达始终带着一股“热劲”——他既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副教授,在科研一线破解恐龙演化的奥秘;也是深耕科普20余年的“恐龙代言人”,从中学时创办国内首个恐龙主题网站,到如今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方式连接百万观众,他让沉睡亿万年的化石,成为普通人能读懂的“生命密码”。我们对话邢立达,听他讲述从“恐龙迷”到科研人、科普人的探索之路,以及他对古生物科普的坚守与思考。

我在北京做科普 | 寻迹亿万年:从“恐龙迷”到青年学者的跨界与坚守

  痴迷启蒙:从网络拓荒到专业回归之路

  邢立达与恐龙的结缘早在他记忆的起点。“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恐龙,大概是在三四岁的时候。”他回忆道。然而,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恐龙科普资源异常匮乏,仅有的寥寥几本书籍和零星海外产品,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生长在海边小城,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更是受限。

  转机出现在中学时代,互联网的兴起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通过电脑,他得以接触大量港台繁体中文网站和海外英文资源,极大地拓展了视野。

  高中时期,邢立达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恐龙主题网站“恐龙网”。这个网站不仅承载着他个人的热情,更成为国内外恐龙爱好者和专家交流的平台。

  “在做网站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恐龙爱好者的帮助。很多人在海外给我寄一些恐龙的书籍等等,还有很多人帮我们画图,”邢立达说。这个网站拉近了他与专业领域专家的距离,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一个更大的爱好者群体贡献价值。

我在北京做科普 | 寻迹亿万年:从“恐龙迷”到青年学者的跨界与坚守

  尽管网站在业界引起了关注,但邢立达的求学之路却一度偏离了理想轨道。当时学校老师们大多认为研究恐龙是考古学家的工作,也就是和历史相关。

  高中文理分班时选择了文科的他,真正了解到古生物学科时,已经来不及换成理科,于是在高考后邢立达进入金融专业。研究生阶段,他终于得以重返古生物学领域,并远赴加拿大和北京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最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找到了如今的岗位

  这段曲折的求学经历,非但没有磨灭他的热情,反而让他对古生物学的热爱更加深沉,也让他更加珍惜利用科普工作来弥补资源不足,让更多人走近恐龙。

  科普使命:在专业与通俗之间寻求平衡

  如果说创办网站是出于分享知识、链接同好的初衷,那么邢立达近二十年的科普之路,则逐渐升华为由使命感驱动的长期实践。

  对他而言,科普不仅是分享知识,更是科普人专业内外的双重角色赋予的独特优势。“写论文完稿之后,准备投稿时,其实就已经想着怎么去更好地传播我们这个文章”,这样将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为科普工作带来了鲜活而可靠的素材支撑。

我在北京做科普 | 寻迹亿万年:从“恐龙迷”到青年学者的跨界与坚守

  然而,科普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最核心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内容的专业性、严谨性”与“传播的吸引力和话题性”。娱乐固然能吸引眼球,但可能牺牲科学深度;过度专业深奥则可能隔断了与大众的连接。邢立达坦言,找到这个平衡点是科普人普遍面临的难题。

  “恐龙天生是科普最佳的材料”,他承认恐龙自带话题的优势,但也指出在众多科普账号中脱颖而出,避免陷入科普“什么恐龙最厉害”“什么恐龙最大”的浅层比拼,而保持专业优势的同时又能让大众易于理解,始终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激励与展望:大众参与赋能的古生物"新生"

  在繁重的科研与科普工作中,最让邢立达感到欣慰和富有价值的,莫过于来自读者的积极反馈和互动实践带来的激励。

  他分享了难忘的故事:一位5岁小朋友通过他的科普课,不仅在国庆期间帮助家人辨认出四川老家的山鸡脚印可能是兽脚类恐龙足迹,更促成了一次科学发现和论文发表,让这个小朋友成为当地孩子心中的“小英雄”。

  “从5岁到十几岁的的孩子再到大人,每年都有人通过我们的科普课程学习到一些知识,并且实践成功了,找到了一些新的发现。”这些来自公众,特别是下一代的认可与成果,不断印证并强化着科普工作的意义和方向。

我在北京做科普 | 寻迹亿万年:从“恐龙迷”到青年学者的跨界与坚守

  研究古生物,也深刻地改变了邢立达对生命和时间的理解。在地质时间尺度下,人类在生命演化史中显得极其渺小,但正是这短暂的时光里,人类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研究恐龙的话会感觉到这是现在的霸主跟以前的霸主的对话交流。”恐龙作为曾经的地球霸主,其兴衰演化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古生物的研究,不仅是与过去的对话,更是对生命韧性与演化逻辑的深刻洞察。

  站在古生物学与科普的前沿,邢立达用他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揭示着史前生命的奥秘,更以科普为桥梁,连接起科学与公众。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持久的热情、拥抱变化、勇于平衡困难,是推动一个领域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仍在路上,带着对恐龙世界的无限好奇,以及对科学传播的深切责任感,继续他的探寻与分享之旅。(谷沛遥、芦子宇)

[ 责编:孙云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