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月·大家谈|从台前去幕后——科影融合带来的一场科普进化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科普月·大家谈|从台前去幕后——科影融合带来的一场科普进化

来源:光明网2025-09-30 08:40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林育智 (国机集团卓众科学传播中心总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秘书长)

  今年的全国科普月,各行业部门、社会各界的科普活动蓬勃开展,科技工作者们站在台前,以主角的姿态向公众开展科普。鲜有人注意到,2025年9月24日,一份文件上线——《国家电影局等关于组织开展“跟着电影做科普”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跟着电影做科普”),文件中6次提到“电影+科普”。在这份文件里,科普似乎从传统“科普+”的“主角”,成为“+科普”的“配角”。而更早发布的“科幻十条”,科技工作者作为电影科学顾问,也让科技工作者从“台前”走向了“幕后”。有幸作为这两份“科影融合”重磅文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认为这是一场科普的深刻进化。

  甘居幕后,却拥有了广阔舞台

  “科幻十条”的出台,将科普从“台前”推向了“幕后”,它不再是聚光灯下的独立表演,而是融入大众文化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传统科普模式里,科学经常被简化为一系列知识的集合,而非充满魅力的人类探索过程,公众与科学之间,始终隔着一道无形的高墙,而“科影融合”则打破了这堵高墙。

  我们为《流浪地球2》《独行月球》《三体》等影视作品组建了科学顾问团。当《独行月球》引发观众对地月通讯系统的热烈讨论,当《流浪地球2》让洛希极限成为网络热搜,当《三体》电视剧使超强碳纳米管变得“危险且迷人”,科学不是被展示的主角,而是服务于故事情节的“配角”;当MOSS与图丫丫融合觉醒“人在回路”的超级人工智能,当独孤月在月球上“捡破烂”搭建回归地球的“拼凑式航天器”,科学不是被仰望的对象,而是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的要素。科学顾问们处于这些影视项目的幕后,确保故事情节、画面细节、核心设定的合理性,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作灵感,甚至在电影热映期间带着电影主创团队走入校园去路演,在学生们最兴奋的时刻点燃他们的科学热情。

  这些“幕后”工作不像传统科普那样引人注目,却能在源头上保证科学精神的文化渗透,实现科普效果的指数级增长。非但没有削弱科学的影响力,反而让它以更为柔软、更为持久的方式渗透进公众的意识。人们不再是因为“有用”“应该学习”而接触科学,而是因为“有趣”“有意义”而拥抱科学。这种转变的本质,是科普从知识本位的灌输,转向了以人为本的触动。

  在这场“科影融合”的科普工作“进化”中,每一个文化消费者都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参与者。当观众为《流浪地球》的数字生命科学设定争论不休,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哪吒2》学到的“冰不导电”科学知识,当他们因为《火星救援》而对植物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已然成为这场科普“进化”的见证者和推动者。科普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工作,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实践,科学不再远离日常生活,而是与文化认同、审美体验、娱乐消费紧密交融。

  甘当配角,却打破了“次元壁”

  首先,打破的是“源头”的“次元壁”。

  “科幻十条”由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牵头,多个部委和科研机构参加;“跟着电影做科普”则是国家电影局、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五部委的联合行动。这种跨部门合作,为科普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使其能够借助多方力量,更加系统地开展。如果说“科幻十条”是科普工作战略层面的升维,那么“跟着电影做科普”就是这一战略之下的一场战术落地创新,从源头上推动科普逐渐融入电影、文化创意和日常生活,从“台前”走到“幕后”,从“主角”变为“配角”,以一种更加深入、持久的方式滋养着公众的科学素养。

  其次,打破的是“传播”的“次元壁”。

  科学从来不只是结论的集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探索精神、一种面对未知的勇气。当科学隐藏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当观众为角色命运揪心,看着银幕中如同造梦的未来场景,体验着科技武装下的爱恨情仇,观众感知到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更是所属角色身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科技失控引发灾难的哲学思辨,是对人类社会未来的虚拟见证,这是任何其它传统科普方式都无法企及的。

  我们的大脑天然排斥枯燥的信息堆砌,却对包裹在情感与故事中的信息敞开心扉。科学若要真正进入公众的心灵,就必须放弃那种“我来告诉你真理”的傲慢,学会用文化的语言说话。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能够在120分钟的沉浸体验中传递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可能胜过传统科普讲座的影响;一个精心设计的科幻场景激发的科学兴趣,可能超过教科书的效果。

  甘当配角,不是科普的降格,而是科学传播的升维——它承认在当代社会,“打破次元壁”的影响力不是通过直接宣告,而是通过文化渗透来实现。

  科影融合,科学与人文的双向奔赴

  “科影融合”之下,科学顾问帮电影人创作出了焕发属于东方的科技与文化魅力的好电影,这些影视作品中的科学轻盈曼妙,科研工作令人向往,科学家形象可亲可爱。随着这些电影的播映,“跟着电影做科普”,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普资源,推出一批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节目、栏目、短视频、路演、展览等产品和活动,形成“一部电影多维科普”的效果,变得水到渠成。

  “科影融合”的科普模式正在重塑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基于科学真实的艺术创作、融入电影的科普,让人们看到,科学探索本身就充满人文关怀,人类的未来既需要技术突破,也需要伦理思考;既需要理性计算,也需要情感共鸣。《流浪地球2》中那句“文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生存的最大障碍,从不是弱小,而是傲慢”,不正是科学与人文最动人的交汇吗?

  从主角到配角,从台前到幕后,科普工作的这一进化,恰如一位智慧的导师,从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转变为坐在学生中间共同探索。这种姿态的转变,是影响力的升华,是科普工作的进化。

  当科学知识悄然融入我们的文化生活,当科学思维无声地塑造我们的决策方式,当科学精神默化地成为我们的价值取向,科普工作便在这场“隐形进化”中,实现了它最为深刻的使命——我们不再“必须”站在聚光灯下高声呼喊,而是如春雨般渗透到文化艺术、生活消费中,在人们心灵深处埋下科学的种子。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斑斓初冬

  • 青少年选手超七成 首届世界无人机足球锦标赛启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