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陈征(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25年9月,新修订的《科普法》规定的第一个全国科普月如期而至。从9月1日主场活动揭幕开始,从理论研讨、工作交流到志愿服务,从北京到青海、新疆,笔者除了上课和学校的工作任务外,其余时间几乎完全被科普占据。在一个月的忙碌中,笔者也深切感受到,从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到全国科普月,绝不仅仅是活动时间的简单延长和触达人群的线性增长,它为科普的人气聚集、力量汇聚带来了质的提升。
微观视角上,笔者自己学校的科普工作交流群是一个真切和生动的例子。以往的科技周和科普日,虽然学校都有参与,但由于那一周时间内各团队往往还有别的工作,各种时间冲突使得能参与的团队有限。而且大家的工作多是散点式的,相互沟通交流也很少,科普群很长时间都比较冷清。可今年有了一整个月的时间,让大家有了系统谋篇布局的可能,科普群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不止交通运输、物理、机械、计算机等科普基地,各个院系乃至热心的老师都策划组织了有系统有特色的科普工作,并热情地在群里分享。科研院的老师还帮全校老师做了汇总,宣传部统筹做了宣传。
在笔者的经验中,从参与团队的数量到全校统筹的程度,这都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全国交通运输科普月的主场活动都放在了北京交通大学。笔者第一次感到在校内、在身边就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同事,“科普在校内不受待见”的印象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吾道不孤”的强烈鼓舞。
宏观视角上,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仅笔者本人就参加了中国科协、教育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等部委、北京、青海、新疆等地方大大小小的十多场活动,还因为时间冲突错过了许多。笔者所在的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委员和所在单位都开展了众多科普工作。以小见大,可以感受到全国各部委、企事业单位以及媒体,都在全国科普月当中行动了起来,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在科普月期间形成了合力,把全国的科普氛围推上了全新的台阶。
如今,科普的供给侧逐渐完成了从科技工作者做科普是“不务正业”到是“应尽责任”的共识转变。全社会也逐渐深入体会到科普在创新发展中不仅仅是“啦啦队”,而是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生力军”。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通过第一个全国科普月的聚气聚力肉眼可见、身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相信随着“十五五”新局面的展开,以及每一个科普月的到来,这些年积累的势能会更多地变成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让科普更深入人心,更有力地支撑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