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汪筱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从我国东部的辽宁朝阳、山东莱阳,到西北的甘肃马鬃山、新疆哈密与克拉玛依的戈壁大漠,三十余载的野外科考生涯中,我带领科考队发现了大量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每当上亿年的化石在野外初露真容,或在实验室显微镜下渐显清晰,那份发现的喜悦总是难以言表。
我常想,这些大地之书中的生命印记,不应只沉睡于岩层、淹没于风沙、深藏于库房。它们理应走进公众视野,浸润青少年心田,成为人们了解地球与生命演化的窗口。
古生物学的魅力,不仅仅是学术论文,科学家的使命,也不仅仅是化石发现与研究,更在于让这些沉睡亿年的生命演化故事生动呈现。多年来,我们团队始终秉持“研究好、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的理念开展科研和科普工作。研究是根基,保护是前提,利用是路径,传承是灵魂。值此全国科普月之际,结合亲身实践,希望通过分享将野外科考现场转化为独具特色的科普基地的经验,让冰冷的岩层与古老的化石,成为更多人解读地球生命的“百科全书”。
研究好:筑牢科普的坚实根基
古生物学是探寻地球与生命演化的实证,其研究涵盖野外考察、化石发掘、科学修理、科学研究和复原等多个环节。做好科普,最重要的是将化石发现背后的故事讲清楚,把科学意义研究透彻,如此科普才能有料有魂,激发公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的科普之路,始于在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博物馆工作期间。当时,我全程参与黑龙江嘉荫恐龙发掘、修复和装架,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科普也萌芽于心中。
自1992年起,我深入辽西及周边地区考察,参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队”野外科考,并主持了热河生物群多个重要地点的发掘。在分布于辽西及其周边地区距今约1.2亿-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我们发现了大量带毛恐龙、鸟类、翼龙和早期哺乳动物等重要化石。这里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化石宝库,“从龙到鸟”的研究成果等屡次震动学界,也为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山东莱阳,我们通过十多年考察,发现并研究了包括杨氏莱阳龙在内的多种恐龙和恐龙蛋化石,揭示了平原恐龙峡谷群的形成之谜。在新疆哈密戈壁雅丹,我们历经二十年持续考察,发现了“失落的翼龙伊甸园”——哈密翼龙动物群,在翼龙性双型、胚胎与个体发育、集群死亡等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我坚信,真正的科普必须植根于野外化石发现和深入的科学研究。因此,我们力求将最新发现与成果融入科普讲座与专题片中,并用生动比喻阐释科学,比如地层是记录地球及其生命演化的百科全书,岩石是文字,化石则是精美插图。对于火山喷发导致热河生物群集群死亡并留下大量完整精美的化石的故事,我也会用“中生代的庞贝古城”来加以解释,简洁清晰明了。我们鼓励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这座“没有围墙的实验室”,学会观察与思考。
保护好:让化石“有家可归”,为科普添彩
化石及其产地的有效保护,是科研与科普的前提。若化石损毁、遗址破坏,一切便成无源之水。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推动重要化石遗址升级为国家地质公园,并建设相应的博物馆和遗址馆,让化石“有家可归”,为公众打造能够触摸远古生命的科普平台。
在辽宁朝阳、内蒙古宁城、山东莱阳、新疆哈密等我们长期科考的地点,我们协助地方申报和建成了多个国家地质公园及博物馆。例如,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和宁城国家地质公园,不仅建有核心园区与博物馆,还在我主持发掘的多个地点建设了遗址馆,对化石及其地层剖面进行保护。正在建设的新疆哈密翼龙博物馆将是世界首座以翼龙为主题的博物馆。
在这些地质公园,特色科普研学活动蓬勃开展。孩子们可以实地观察地层,体验化石发掘与修复过程等。我们还与多所高校文物保护团队合作,研究化石风化机理,研发化石保护新材料和新技术,创新化石采集方法,显著提升了保护效果与采集化石的完整性。
利用好:跨界融合,让科普鲜活灵动
古生物科普需突破“讲座+展览”的传统模式,通过夏令营、科影融合、文旅联动等多元方式,让科学鲜活灵动起来。
自2001年起,我连续参与组织了七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古生物夏令营,并担任副营长和野外考察领队,为两岸学子搭建了科学交流的桥梁。在这些地质公园,各类科考夏令营不仅让同学们深入野外化石地点,探寻恐龙和翼龙等古生物世界的奥秘,更能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科学与影视的融合也是科普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家辅助影视艺术家创作,最终通过影视作品强大的影响力扩大科普传播效果。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首任主任,我与专委会同仁一起,积极推动科学家担任影视作品的科学顾问,让科学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使公众在娱乐中收获知识。从2000年至今,我已参与了数十部古生物纪录片或科普专题片的拍摄。
科普也能赋能地方文旅。在辽宁朝阳、山东莱阳、新疆哈密等地,以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的文旅和研学活动日渐红火,比如,哈密以翼龙为主题的文化润疆项目——方特哈密园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古生物科普赋能文旅,文旅反哺科研、科普和保护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
传承好:播撒科学种子,弘扬科学精神
科普的终极目标是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弘扬。面向公众,我们坚持严谨求实。在讲座中,每一个结论都基于化石证据,清晰展示古生物学如何通过实证不断探索,让公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青少年是我们格外注重的科普对象。在山东莱阳,我们会向孩子们讲述杨钟健、刘东生、周明镇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此发现新中国第一龙的故事。每次中小学讲座后,孩子们回赠的恐龙和翼龙画作,是对我科普工作最好的回报,也是科学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的有力证明。
从戈壁雅丹到恐龙峡谷,从夏令营到科幻银幕,我们的科普之路是“四好”理念的实践之路,也是让科学走进公众的初心之路。我们努力打破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壁垒,更是时空的阻隔。当孩子们在野外与化石亲密接触,他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脉动与探索的勇气,这或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当游客在遗址博物馆穿越回到白垩纪,他们看到的是演化的奇迹与生命的壮丽。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四好”理念为指引,让更多沉睡的化石苏醒,让更多人爱上古生物学,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让地球与生命演化的故事延续下去,成为每个人认知世界、探索未来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