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田艳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
2025年9月,我们迎来了首个全国科普月。从“科普日”到“科普月”,一字之差,却意味着国家层面对科学普及事业的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肿瘤外科医生,我深切体会到,医学科普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它不仅帮助公众理解疾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更能在无形之中影响患者的治疗选择,甚至改变他们的生命轨迹。
我从事健康科普已十余年,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登上荧幕时,就遭遇了一次“滑铁卢”。在电视节目里,我讲解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因为和节目组沟通不够充分,引发了观众的误解,还收到了投诉。这次挫折让我深刻意识到:科普绝不能“讲给自己听”,而必须找到公众能听懂、愿意接受的表达方式。后来,我换了一种说法,把幽门螺杆菌形容成“赖在胃里不走的钉子户,不仅白吃白住,还天天砸东西,把胃折腾坏了”。观众一下子听懂了,不仅理解了这种细菌的危害,还记得更牢。确实,语言的调整,不仅能化解误解,还能改变认知和行动。
多年的实践让我总结出一句话:科普的核心,就是“说好话、写好字”。“说好话”,就是用温和而准确的语言,让患者和公众都能听得懂;“写好字”,就是用清晰而生动的文字,把复杂的知识留在社会的记忆里。看似简单的两件事,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好的科普源自权威核心知识点
好的科普作品,首先要有坚实的“内核”,也就是权威和准确的知识点。医学科普不能靠空想或揣测,更不能以牺牲科学性为代价。
作为医生,我们拥有独特的优势:每天面对患者,随时能听到最真实的问题。比如在门诊中,我经常被问到:“胃不好是不是多喝粥就能养胃?”“胃癌是不是气出来的?”“切了胃还能不能正常吃饭?”看似是患者随口的提问,往往却蕴含复杂的医学原理,恰恰也是公众最关心、最需要解答的核心知识点。
我正是从这些日常问答中,找到了写作《胃,你好吗》这本书的灵感。全书围绕饮食、情绪、遗传等话题展开,用通俗的语言讲述胃癌的发生机制与预防方法。事实证明,只有扎根于权威知识点,科普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在科普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一个形象的比喻,往往比枯燥的解释更能打动人心。比如,我常对患者说:“很多胃病,其实就是情绪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胃和大脑之间存在一条密切的“脑肠轴”。人在紧张、焦虑、愤怒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大量应激激素,就像不断给胃发去“错误指令”,让胃酸分泌紊乱、胃黏膜受损。时间久了,就可能出现胃痛、反酸、溃疡等症状,甚至增加癌变的风险。
我的门诊里就有一位年轻患者,检查结果没有发现明显病变,但他几乎每天胃痛。后来我告诉他:“其实你的胃没坏,坏的是情绪。”在调整作息、学会缓解压力之后,他的症状果然明显改善。这样的案例可以让人们更容易明白心情不好,胃就跟着遭殃这个道理,而这比任何医学术语的讲解更加生动易懂。比起单纯告诉患者“要少熬夜、少喝酒”,一些比喻更能让人记住,也更容易促使他们真正去改变生活方式。这正是科普的价值所在,把权威的知识点用公众听得懂、愿意信的语言讲出来,让科学不再“高冷”,而是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说好话、写好字都是一种责任
在临床与科学传播的双重舞台上,我越来越体会到:做好科普是一份坚实的责任。
说好话,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病房里的病情交代。我常提醒年轻医生,沟通的目标不是展示专业,而是让患者听懂。比如,把“转移”解释为“病灶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把“梗阻”比喻为“管道堵住了”,既准确又直白,病人和家属立刻就能明白。
写好字,则体现在文字和出版物中。我主持编写的《胃,你好吗》《你不了解的胃癌》等图书,尝试用故事化、细节化、生动化的方式,借助漫画把复杂的医学问题讲得通俗有趣,让人愿意读下去、记得住。
随着媒介的多样化,科普也在不断拓展边界。我曾在一档电视栏目中,用比喻和互动把医学知识讲成观众追看的“连续剧”;通过“一镜到底”的直播,让数百万观众第一次身临其境地走进手术室;在互联网平台上,用简洁有力的语言传递健康理念。同时,我们正筹备出版青少年科普读物《知晓致病因防癌我先行》,把科学教育带进校园,给孩子们从小播下健康的种子。
这些经历让我愈发坚定:说好话、写好字,不只是传播技巧,而是医学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是医生对患者的责任,也是科普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在全国科普月的大背景下,这份责任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唯有把知识讲清楚、把文字写明白,科学才能真正走出“象牙塔”,走进千家万户,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力量。
好的科普作品就是生产力
我常说,一篇好的科普文章、一部短片、一本书,都是一种生产力。
2015年,我在电视节目中主讲《吃出来的癌症》,节目收视率跻身全国前三。这期节目不仅成为当年的热门话题,更直接带动了公众对“饮食与癌症关系”的关注。此后,很多前来就诊的患者都会主动表示要减少对腌制、油炸食物的摄入。科普真正转化为健康行动,这就是最直接的社会效应。
这种生产力也体现在我们创作的科普图书中。我主编的《胃,你好吗》自出版以来累计销量超过六万册,多次再版,并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奖等多个奖项。一部书能走进千家万户,改变成千上万人的生活方式,这正是科普作品所释放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它让公众对胃癌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恐惧的层面上,而是转向理解、预防与可控的意识和行动中。
近年来,我们还积极推动中国的医学科普“走出去”。《胃,你好吗》版权已输出至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文化自信的表达,也说明中国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科学智慧完全可以服务全球健康。正因如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的顶层设计下,“《胃,你好吗》建立消化系统肿瘤科普的新范式”项目荣获202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然而,科普的意义远不止于公众教育。它还能改善医患沟通,减少误解与恐惧;能启发科研思路,让研究更贴近临床和社会需求;能推动政策制定,使健康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社会氛围,让科学精神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把科普能力培养纳入医学教育。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我们已将科普课程引入八年制课堂,让年轻医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健康传播的能力。因为我坚信,未来的医学人才,不仅要能做科研、做手术,还要能“说好话、写好字”,把医学智慧传递给社会。科普不是科研之外的附属品,而是推动医学与社会“双向奔赴”的重要力量。
科普与科研:双轮驱动
很多人担心,做科普会不会耽误科研?我的答案是:不会。恰恰相反,科普和科研就像车子的双轮,彼此驱动、互相反哺。
科普要求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最复杂的问题,这种训练往往能反过来帮助科研思路更加清晰。患者的提问,也常常成为科研的灵感。比如,“喝粥养胃”这一普遍的认知,引发了我对胃功能、营养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手术会不会导致扩散”的担忧,则促使我思考如何通过改良术式减少复发风险。
这种互动在我的两项原创手术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一是剪裁式胃切除术,灵感来自裁缝剪衣服。针对胃中部的肿瘤,传统手术往往“一刀切”,切掉大部分甚至整个胃,虽然病灶清除了,但患者日后的饮食和营养受到很大影响。我尝试像裁缝量体裁衣一样,只在肿瘤周围精准“剪裁”,既切净肿瘤,又尽量多保留胃的功能,结果证明这样既安全又能改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其二是“半离断”胃肠吻合术,主要解决晚期胃癌常见的幽门梗阻问题,这种肿瘤往往无法直接手术获得根治,但又要解决他们吃饭的问题。
为此,我们设计了“两步走”的方案:先用“半离断”的方法改道,让食物能顺利通过,患者能进食、能恢复体力,在进行化疗后肿瘤退缩,再进行根治性手术。这样既解除了燃眉之急,又创造了彻底治疗的条件。这两项手术的灵感,其实都来自最朴素的生活观察和最通俗的比喻:一个像“量体裁衣”,一个像“一刀两断”。当我们能用简单语言把复杂手术讲清楚,也意味着对问题的理解已经足够透彻。这正是科普与科研相互滋养的最好例证。
我始终相信科技创新是高峰,科学普及是高原。唯有厚植高原沃土,高峰才能巍然耸立。这种科普与科研的同频共振,也在成果中得到了体现。我们的《以提高生存为目标的胃癌精准治疗体系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这些成绩充分说明,科普和科研并不是彼此消耗的两条平行线,而是互相成就、共同推动医学不断前行的双翼。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我越来越坚信医学科普需要“六个一”——一点情怀、一点技能、一点时间、一批粉丝、一个团队和一点感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知识真正走进人心。在“全国科普月”这个新的起点上,我愿与更多同行携手,把“说好话、写好字”当作科普的基本功。因为每一句温暖而准确的话,每一篇清晰而生动的文字,都是推动科学传播的力量,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落地,也需要科普去完成“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