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月·大家谈|让高铁知识在通俗的轨道上“飞驰”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科普月·大家谈|让高铁知识在通俗的轨道上“飞驰”

来源:光明网2025-09-24 10:48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周伟(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副馆长)

  中国高铁以其卓越的科技实力、庞大的运营网络和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成为世界交通领域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作为铁路文化宣传的重要科普窗口,中国铁道博物馆肩负着一项关键使命:如何将尖端的铁路科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普通大众?这对我们铁路科普工作者而言,既是一项专业考验,也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铁路科技涵盖广泛,既包含基础的物理、化学知识,也涉及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学、地质学、气象学、量子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领域。将如此多元的专业内容“翻译”成大众熟悉、易理解的语言,正是科普工作的核心挑战。我们从理解科学原理出发,把复杂技术转化为生动讲述,逐渐积累了一系列有效的科普经验。

  大家熟悉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很多人知道“人字线”“之字线”时,却不知道由于山高路陡,“人字线”的线路坡度达到33‰。看到这里,你肯定会问,这是什么意思?那么在讲解时我们就会说,33‰坡道意味着行驶一千米高度要升高33米,而33米则相当于十层楼高。

科普月·大家谈|让高铁知识在通俗的轨道上“飞驰”

  在讲到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时,谈到大桥的建造难度,我们也会结合实际情境来做讲解:由于钱塘江大潮的潮起潮落,河床底下的流动泥沙又厚又多,很难打桩。针对钱塘江特殊环境,中国工程师创造了“三法宝”——用高压水柱冲开泥沙插木桩的“射水法打桩”、用600吨铁箱围出无水空间施工的“沉箱法建墩”、借助潮汐涨落用浮船运钢梁的“浮运架桥梁”,让复杂工艺变得清晰可感。

科普月·大家谈|让高铁知识在通俗的轨道上“飞驰”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由于高铁科技含量更高、涉及知识面更广、专业性更强,需要我们全方位深入研究科学原理。因此,在科普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合理性。

  比如,在被问及350公里/小时到底有多快时,我们会比喻说:“世界上最快飞人百米冲刺时间为9.58秒,350公里/小时的高铁,一秒运行约100米(97.2米),比他的速度快了十倍。”

  而说到高铁的平稳性时,我们也会举例。北京到上海全长1318公里,由43万块轨道板铺成,这些轨道板生产误差仅为0.15mm,比一根头发丝还细。轨道板上的钢轨为无缝钢轨,在1318公里的长度上,左右误差不超过0.2毫米,上下误差不超过2毫米,从而将倒立矿泉水和立起硬币的平稳感具象化。

科普月·大家谈|让高铁知识在通俗的轨道上“飞驰”

  多年的科普经历,我发现大众最感兴趣的还是动车组的“心脏”,也就是牵引变流器的核心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我们经常比喻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个“智能开关”,通过一分钟几万次甚至十几万次的动作,把交流电变为直流电,再把直流电变为交流电,让动车组加速、减速或制动停车。

科普月·大家谈|让高铁知识在通俗的轨道上“飞驰”

  高铁的健康监测也充满着智慧,每一列动车组上安装了27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控高铁的“身体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智能系统会自动报警,会自动把信息传给司机、车站和维修部门,显示故障处理办法,如果动车组出现严重问题(信号异常、超速、车辆故障、线路异常、紧急制动触发、警惕装置超时)就会自动停车。

  不仅如此,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更是厉害。因动车组身上涂有黄色,被车迷称之为“黄医生”。“黄医生”只要从线路上跑一趟,就可以知道轨道、接触网、信号等有没有问题,能够对高速铁路进行轨道几何状态、动力学、接触网、信号、ATP、无线通信、线路环境等进行周期性检测。

科普月·大家谈|让高铁知识在通俗的轨道上“飞驰”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动车组,从铁路线路施工到桥梁建造技术,从车站站房到高科技的高铁站,从供电系统到接触网材料,从车机联控系统到调度指挥系统,从智能服务到12306系统,从人工智能、物联网到大数据、量子通信,从高铁智能建造到自动驾驶、智能调度和远程监控,从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主跨千米级公铁两用桥)到新八达岭隧道车站。中国铁路建设攻克了软土、高寒、岩溶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建造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面对如此广阔的科普内容,我们仍在不断学习和总结,力求用最亲切的语言,持续将这些硬核科技转化为大众听得懂、感兴趣的知识,让铁路科学走进更多人的心里,让更多人读懂中国铁路的力量。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四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9-25 09:46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把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作为防范重特大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推动出台64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十四五’以来,我们实施了提升社会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等重大工程,消防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进一步转型。
2025-09-25 09:46
当前,全球正经历以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积极探索AI引领零售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5-09-25 09:46
与此同时,我国算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构建,已初步形成枢纽节点、区域中心、本地边缘梯次化布局架构。“未来,要持续深化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夯实‘算存运’底座,强化算力资源统筹协同与动态优化能力,加速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2025-09-25 09:45
科学技术,既是人工智能(AI)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源头和基础,也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被影响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伦理规则设计与“人工智能+”同行甚至先行,是我们的目标,是AI健康发展的必要生态。
2025-09-25 09:41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18℃下,经过脉冲磁场处理的鲜湿米粉,冻融后的质构品质比未经处理的样品提升了30%—40%。
2025-09-24 09:07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打造出高准确度基因组预测模型,该模型像“基因组导航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关键性状的基因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犹如“基因路标”,能精准预测油菜生长表现。
2025-09-24 09:06
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2025-09-24 04:1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保持正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
2025-09-24 04:15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加载更多